空化及空泡动力学(cavitation a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pflyzhang 张宇宁的空化和空泡动力学博客 (Blog of Yuning Zhang for cavitation and bubble dynamics)

博文

本科生时间管理(53):碎片化应对之关掉推送 精选

已有 4959 次阅读 2020-8-24 09:42 |个人分类:时间管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科生, 时间管理, 素质教育

 

本科生时间管理(53):碎片化应对之关掉推送

 

张宇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一、引子

 

信息的碎片化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让人们可以较为实时地了解到各类咨询。另一方面,碎片化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枚举如下。

l  打断显著增多,能够安静工作的时间变少,甚至变成一种奢侈。

l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时刻处于紧张之中。

l  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有效地进行深入阅读。

l  获得感较差,各类咨询看了很多,但真正深入掌握和了解的并不多。

信息的碎片化带来了人们时间上的碎片化。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从而既能够发挥碎片化的优势,又能够保持较为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从而有效应对各类工作压力和信息输入。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针对时间碎片化的若干举措相信对于绝大部分职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核心要点

 

应对时间碎片化的第一要务是将被动变为主动。简而言之,将信息获取的方式由被动的、碎片化地接收推送变为主动的、有选择地接收信息。下面,我们以微信为例简要说明相关的执行方法。

通常而言,被动地接受微信推送并处理信息的一般步骤如下。

1.   收到推送。一般是手机或者电脑屏幕的提示音,或者是屏幕上的显示。

2.   查看推送。依靠长期在网络时代下养成的生活习惯,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查看手机或者点击电脑软件上的闪亮图标并获取相关信息。

3.   处理信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同,我们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可能是简单回复,也可能是停下手头工作集中一段时间处理相关事务等等。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的时间便被严重地碎片化了。考虑到微信交流的便捷性,每个人每天都要收到、处理大量信息,这种意外的打断所耗费的时间是惊人的。

应对的策略主要是从源头入手,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步骤。

1.   关闭微信的推送功能和提示音。这个是打断我们的工作并将我们的宝贵时间碎片化的根源所在,必须想办法切断它。同时,可以采取一些小措施加强效率,例如把重要的联系人和聊天群置顶,不重要的则静音,方便后续快速查看。有必要的话,可以采用强提醒功能处理非常重要的、实时性的信息。

2.   主动查看。在这一步,需要严格建立浏览信息的秩序。先查看置顶的信息,通常这些比较重要。其次,通过微信主界面搜索查看可能发信息的联系人,比如当天有一个会议通知,可以查看一下相关联系人是否发出来了。最后,逐条阅览一下,被静音的群或者人原则上可以不看,加快阅读效率。

3.   暂时搁置。大部分信息,如果并非一定要现在处理,先记下来,等到后续有空时再处理,或者过几天再处理亦可。这样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人时间的连续性,从而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事务。

 

三、常见问题及解答

 

常见问题:如果关闭微信的自动推送,一些重要的信息不能及时收取怎么办?可能会错过很多事情。

 

笔者解答:大部分情形下应该不存在这种情况,可以先尝试一下上述主动获取步骤,后续再调整。通常而言,一天下来,非常重要且必须立刻处理、一刻都不能耽搁的事情少而又少。另外,对于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方应该会直接打电话交流了。

一般而言,笔者上述建议的三个主动获取步骤可以增加我们对于信息输入的掌控力和获得感,减少意外的打断,从而保持时间上的连续和精力上的集中

因工作性质不同,不同职业间重要的区别主要是查看信息的频率和次序,大部分职业每天2-3次足矣,交互性较强的职业可以依据情况适当增加查看信息的频率,从而有效地应对。

总之,上述方法可以显著地增加我们对于信息输入的掌控力,减少因为信息推送而带来的紧张感和时间碎片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862-1247632.html

上一篇:本科生科研指南(58):气体定律之盖-吕萨克的空中探险
下一篇:本科生科研指南(59):气体定律之从道尔顿到阿佛加德罗
收藏 IP: 111.207.1.*| 热度|

5 王安良 黄永义 冯广达 李毅伟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