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登堂入室自由谈——如何迈出读书堂,步入创作室
2012-6-20 22:29
对于登堂入室的境界,我一直心向往之,然而,长期只能作门外之观。在学问上得窥堂奥是我们读者、学者、研究者所向往的。不过范围各有不同。 古之学者以孔子“述而不作”为不刊之论,至多在先贤的基础上加以阐释,目的也只是让后学更好地理解先贤。 读者则以有书读为快乐,清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3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数学o分的学生与不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吴文俊的数学点火者
2012-1-2 13:07
今日(2012.1.2)科学网首页的两则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1、中国科学报新闻(科学网2012-1-2发布)“吴文俊的数字之舞“称:进入高中后,吴文俊相对弱一点的数学和英语却突飞猛进。他的数学老师是福建人,因浓重口音,讲课不太受欢迎,但见吴文俊好学,便把许多几何题交给吴文俊在课外做。这些题的难度远远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48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徘徊在“求同存异”与“求异存同”之间
2011-12-31 12:16
“求同教育”与“求异追求”之间如何兼容是值得琢磨的一个教育问题。大而化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教育的差异。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似乎并不严重。西方的求异思维、创造精神已近遗传,国内则仍需后天培养。 从字面而言,在社会层面上,长期提倡“存同存异”,“求异存同”有些“大逆不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294 次阅读|没有评论
“藏拙”文化的得失与教育的取向
2011-12-27 13:23
“扬长避短”通常是个正面表达,其实它的结果包含两种局面。负面的结果是长者越长,短者越短。所谓的短板效应就与此相关。这个话题是由于看到杨振宁先生的一段谈话引起的。杨先生说:“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学习的好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29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南方的天空出现了一片云彩——南方科大
2011-6-12 13:18
        南方科大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在我的眼中,它可能就是一片淡积云(从最初的立意推测),但给盼雨的人们带给了一丝希望和快意。当然,既成事实可能难以改变,但它的内容可能不得不顺应形势作相应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296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多路亡羊,多思成家——孔子的“九思”
2011-6-1 12:41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本人奔五之年始觉《论语》有些滋味。此点可能有如鲁迅的著作,其实也是少儿不宜的。李泽厚解读为“孔子晚年爱好易经”。 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授杨达源老师(已退休)对易经津津乐道,在他编著的《自然地理学》的开篇中即夸赞了一遍易经。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6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平面的人与立体的人——由立体电影想到的
2011-5-21 11:51
  我曾写过博文“大写的人与小写的人”,现在想就“人”再发表一点想法。   南京古生物馆最近增加了一个科普项目。一部由多位院士与电影工作者合作,制作了约40分钟的恐龙时代的写实型影片。   由于带学生实习,每年都要去古生物馆,以前播放的是一部国外制作的原始时代的DVD视频,感觉也还不错。但一比之下,视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275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欧阳自远的“师情话忆”有感
热度 1 2011-5-9 23:16
  科学网新闻栏刊登了对欧阳自远的访谈“学会怎么掌握知识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访谈中,欧阳自远回忆: 语文老师刘燕江、地理老师袁家瑞、化学老师贺祖煌……   说起这些老师的名字,欧阳自远如数家珍,只是喟叹:“不知道怎么云集了这么一班好老师。”   每当看到这类信息,我总感到由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21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抛玉引砖”与“抛玉引玉”
2011-4-18 11:49
  当下的年代,申请各类课题时,你如谦虚地说“抛砖引玉”,有可能很快被打入冷宫。所以往往一改国人的传统美德、常规姿态,动辄填补空白、宇宙领先什么的。当然,学术会议上还是依然故我的多。   由于年近半百,充年轻已没有本钱,在我孩子眼里已近“垂死挣扎”。因此,也想换种活法。一贯“抛砖引玉”的我,给学生 ...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934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