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古已有之?兼附国家发改委2013年度应对报告

已有 3392 次阅读 2013-12-17 22:40 |个人分类:生态环境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化, 发改委

   今天读到一篇题为《宋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硕士论文(2009,河南大学)。简单浏览之下,史料比较丰富,逻辑脉络清楚,值得一读。简单摘录论文“结语”中的一段:“虽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气候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而且也在不断地汲取更多的气象知识,但因对天的敬畏及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宋人终究无法对外部的大气候做出丝毫的改变。不过,富有智慧而且积极乐观的宋人在面对酷暑严寒的时候,却懂得如何去改善自己身边的小气候。”

   在这篇论文中,似乎未对“天气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差异没有明确区分,内容看起来更像是《宋人应对天气变化研究》。当然,就是地学界,对这个问题也仍存在争议,对所谓“极端气候”与“极端天气”也有不同见解。一位资深自然地理学家对我说,没有“极端气候”,只有“极端天气”。

   长期以来,气候被视作长期的平均状况。只有二十世纪下半叶气候变化才成为科学界关注的问题。

   撇开“天气”与“气候”内涵之争不谈,研究古人应对气候变化也是颇有价值的。比如,科学网博友贾绍凤提出的《贾绍凤:北京需要主动适应干旱》(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9/269144.shtm)设想就能够从古人那里吸取一些智慧。现代人总是想着改造世界,而很少考虑适应地球、顺应地球。

   有了《宋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我想将来也会有《唐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明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等,老祖宗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因时间关系,就只写这么多。

   顺便将国家发改委11月新鲜出炉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附于此处,以供有兴趣的网友一览。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

http://www.sdpc.gov.cn/gzdt/W020131107539683560304.pdf


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

http://www.ccchina.gov.cn/WebSite/CCChina/UpFile/File1323.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50635.html

上一篇:让河流多些弯弯肠子——“裁弯取直”亦可反其道而行之
下一篇: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在气象、水文领域中的应用一瞥
收藏 IP: 112.80.70.*| 热度|

2 曹聪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