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谁敢讲“最后一课”?

已有 2852 次阅读 2010-4-17 18:59 |个人分类:教育放谈|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都德的《最后一课》,据讲所谓爱国、爱语言是虚构的,与事实不符。这里不去说他了。

       最近去世的美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卡耐基·梅隆大学(李开复的母校)的计算机系教授兰迪·鲍什(Randy Pausch)的“最后一课”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极广,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他逝世之后,网上无数人在纪念他。

       令我震撼的是他笑看生死、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家人、对学生、对人生的挚爱。

更加令我震撼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看似残酷的教学形式带给我的震撼。

       “最后一课”据称是美国大学的学术传统(我难以置信,请知道或在美国听过、上过的老师做些介绍),它假设一个教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将告诉学生什么?他一生最重要的经验和智慧是什么?

       他在课上说:我快死了,但我很开心。剩下的每一天,我会一直这样。

       作为中国老师,我想,以“最后一课”作为教学形式应该是很难接受和不可想象的。但“最后一课”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呢?

       我建议没有看过的老师或同学得空时不妨在线或下载看看。

       附(网上下载的下面一段是说“该校”,与上述说法有异,了解美国高校的请跟帖补充):

       该校有一个传统,时而会请教授们作一次讲座,命名为“最后一课”(The Last Lecture),意为:如果教授们只有最后一次机会的话,那么,他们愿意向这个世界传授什么智慧?或者说:如果我们明天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那么,我们愿意留给这个世界什么遗产呢? 兰迪·鲍西(Randy Pausch)也接到了这样的邀请。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接受邀请后不久的2006年9月,鲍西得知自己患了胰腺癌。医生告诉他,他的生命大约只能维持几个月的时间了。他曾犹豫过是否还要继续去作这最后的演讲,但最后还是欣然前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313118.html

上一篇:钱学森之问与“大成智慧学”专业何时开办
下一篇:读书破万卷易,下笔如有神难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