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端午节安康、龙舟节快乐

已有 2986 次阅读 2019-3-30 22:42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端午节安康、龙舟节快乐。国家恩准端午节放假,应当是个乐事。因为“端午”背负了太多的复杂情感,用“龙舟节”表达快乐的祝福则单纯得多。


附1: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AF%E5%8D%88%E8%8A%82/1054?fr=aladdin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1.“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神话志怪小说)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2.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3.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4.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是崇拜龙的,并认为他们是“龙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据考,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古代南方地区于春秋时期之前就有在端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有《淮南子》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均记载了古越人“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一带土著先民)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 


附2:http://www.qlwb.com.cn/2018/0616/1290158.shtml

  ……但是,端午节也是个快乐的节日,如果不能在端午节祝福“快乐”“幸福”,这明显是不对的。虽然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而来,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端午节还有其他许多的习俗,比如赛龙舟、撞蛋、挂香袋、包粽子、吃薄饼、猜灯谜、喝雄黄酒……这些都是让人快乐的。


附3:http://comment.gog.cn/system/2018/06/19/016646297.shtml

端午节,莫让你的“安康”惊扰他人的快乐
       2018-06-19 09:21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郭振 编辑:吴迪

 | 

  又是一年端午时,不出意料,今年端午又陷入了“安康”与“快乐”之争。部分“安康党”孜孜不倦地向别人科普端午为什么不能说快乐,甚至直接打断别人的祝福,让聊天冷场,让朋友尴尬,而他们自己却没意识到不妥,反而认为自己科普了知识,做了好事。端午安康仿佛成了一个魔咒,让那些还在祝福端午快乐的人瑟瑟发抖。

  “端午安康”其势虽大,其史却不长。“端午安康”始于2015年,那一年不知从何处刮起了一阵“安康风”,网上到处是端午不能说快乐的帖子,朋友圈出了一系列科普爆文,很多人接受了端午安康这一新说法并开始向别人宣传,“安康”与“快乐”开始碰撞。虽然如今“安康党”似乎已占据端午祝福的半壁江山,但距离其诞生不过四年。

  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安康党”自然有其理由。他们认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的日子,因为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水,所以不能互祝快乐。但端午节在中国由来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其恶日禁忌、龙图腾等不少习俗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至于华人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书中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屈原。换句话说,纪念屈原不过是端午节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内涵在不断演变,今天的端午节是个喜庆的节日,祝福快乐也未尝不可。

  其实对节日祝福语的较真不止端午,清明节也遭受过同样的待遇。前些年同样有网友声讨过“清明节快乐”,还造成了一定影响。不过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坦言,清明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若说祭祀节日,清明节才更符合,但现在清明节都可以祝福快乐,端午节为何不能?

  “快乐”也好,“安康”也罢,不过是一个祝福词语,没有规定说端午祝福不得用快乐,也没有规定说端午祝福必须用安康,用哪个词语都是个人自由。且不说在“端午安康”这个说法出来之前端午节祝福一直是“端午快乐”,就算真的就应该说端午安康,别人好心好意祝你节日快乐,你也不能把人家数落一顿教育一番,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一个节日,一句祝福,较真你就输了。难道端午节就该板着脸不能快乐吗?那些端午节孜孜不倦教育别人的“安康党”背地里已经被人戏称“鮟鱇鱼”了。你愿意用安康,那是你的自由,但请你不要惊扰他人的快乐。安康,快乐,为何不能兼而有之?(郭振)


附4: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3526582721700415&wfr=spider&for=pc

       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吗?

                        18-06-17煮酒君

每到端午节,都有人会转发一条端午不能说”端午节快乐“的,并逼格满满的说上一句“端午安康”。

那么,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吗?

“端午”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日,“端午”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诗》中就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诗圣杜甫在《端午日赐衣》诗中也有“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端午节的起源由来已久,也有“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蜡节”等称号,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盛大节日。

端午本作“端五”,古代“五”和“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或“重五”、“重午”。称作“天中节”,则是因为端午节正处在夏季中间,此时的太阳处于正阳的位置,也即位于天的正中,所以端午节又称作“天中节”。

“女儿节”的称号,则是在这一天为了避邪,出嫁的女儿回家省亲,所以称作“女儿节”。“诗人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命名的。“龙船节”和“解粽节”乃是由端午节的习俗而来。“地蜡节”则具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东汉道教以“五月五日为地蜡”。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历来有不少说法,最著名的版本当属纪念屈原投江。

屈原是楚国贵族,曾做过“三闾大夫”,当时贵族楚国贵族中最强盛的是昭、屈、景三家,他便是三家中之一,相当于当时的贵族总管,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张联合六国,共同抵抗秦国以保持均势,然而当时的楚怀王并没有主见,时而抗秦,时而连秦,任凭纵横家摆布,屈原本人也遭到贵族子兰等的反对,因此被放逐到沅、湘流域(今湖南)。楚国郢都陷落后,屈原写下绝笔作《怀沙》,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后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有了端午节这一节日。

除此之外,还有纪念介子推、纪念陈临、吴楚两地纪念曹娥或伍子胥、效仿勾践操演水师等版本,众说林立,版本繁多。

有关于端午节俗的真正起源,经过学术界的不断探讨,也有了较明确的共识,即端午节俗起源于辟邪说和五月夏至季节的阴阳转换,而不是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或其功绩。

纪念屈原虽然不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但是屈原忠君爱国的形象深入人心,加上历代官员对于屈原的推崇,逐渐使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中最重要的内容,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它的最主要源头。

有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已故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和清明节一样,应该满怀悲痛,为逝者讳,不宜说“快乐”,而应该说“安康”。

每次看到这个故说风雅说法,我就想笑。

首先端午节的起源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人们为了祛除邪祟,祈求幸福的节日。再者端午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其习俗也已发生变化,发展成人们团聚的佳节。

因此在端午节,“快乐”并没有错,而强调“安康”装有文化的那些人,反而有故作高雅之嫌。

真要较真的话,儿童节最初是为了悼念战争中死去儿童而设立的,按这个逻辑,是不是儿童节也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了?

所以说,该有的仪式感可以有,但无需拘于“缛节”。端午“互祝快乐”又何妨?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作者:煮酒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1170603.html

上一篇:植树节(3月12日)后一日(3月12日)可命名为“生态节”或“生态日”
下一篇:洪涝,外洪内涝,网上有建议将城市“内涝”改称“城洪”——城涝与城洪孰优?
收藏 IP: 117.88.114.*|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