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图解狂犬病毒发病机制的动力学 精选

已有 11690 次阅读 2019-9-25 00:32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解, 狂犬病毒, 发病机制, 动力学

在美国CDC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有一张示意图,明晰而生动地阐释了狂犬病毒发病机制的动力学

现将该示意图及相关说明编译如下:


1. 在暴露后预防(PEP)介导的免疫反应存在和不存在情况下狂犬病毒发病机制的动力学示意图

image.png

横座标:暴露后天数(前5个天数也是5针法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日期)        

纵座标:狂犬病毒浓度/抗体滴度

图中的5条曲线分别代表:

1image.png  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

2  image.png  CNS中的病毒(在没有适当PEP的情况下)

3image.png 唾液腺中的病毒(在没有适当PEP的情况下)

4image.png 被动免疫- 人免疫球蛋白

5image.png 病毒在伤口内的存在

 

1的说明:

1 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首针后一周抗体开始迅速上升,到第28天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

2  CNS中的病毒(在没有适当PEP的情况下),狂犬病毒最快5天即可到达CNS并引发疾病。但这只是极个别的特例。通常要到一个月以后才开始进入CNS。一旦进入CNS,狂犬病毒即快速扩增,并迅速引发症状。

3唾液腺中的病毒(在没有适当PEP的情况下),通常在2个月之后才会大量出现。必须在CNS中先有狂犬病毒,然后唾液腺中才可能有狂犬病毒。如果唾液中有病毒,说明其大脑中必早已有病毒,即有感染性的人或狗自身必然会死于狂犬病。

4被动免疫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在人体的半衰期约3周。不过当抗体效价较低时较难准确检测,会有较大误差。

5病毒在伤口内的存在。狂犬病毒也可在伤口周围的肌肉细胞中复制,然后缓慢向CNS移动。在伤口局部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下,伤口局部的狂犬病毒会很快被消灭。

 

狂犬病PEP只打4针就非常有效的证据5个方面的证据):

1狂犬病毒发病机理(Rabies virus pathogenesis 

狂犬病毒具有高度的神经趋向性,需要立即进行免疫(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局部浸润 注射和接种疫苗),以便能在感染部位中和病毒,防止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2实验动物模型(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在不依赖于疫苗使用的绝对剂量的情况下,诱导出了对动物模型的保护。

3人类临床研究(Human clinical studies

所有患者在第14天产生了足够水平的病毒中和抗体,而第28天接种的第五剂疫苗没有任何附加价值(指测量到的病毒中和抗体水平的任何实质性增加)

4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 surveillance

在接受适当的伤口护理、HRIG4剂疫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人类狂犬病病例。

5健康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

预期的积极的全国性效益与第5剂疫苗的省略有关(例如,减少旅行费用、减少旷工时间、卫生保健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其他病人和较少的不良反应)

 

经过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专家的评估,ACIP决定推荐暴露后免疫程序只接种4针,而不是以前应用最广的5针。


资料来源:

Use of a Reduced (4-Dose) Vaccine Schedule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to Prevent Human Rabi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MMWR , March 19,2010/ vol.59  No. RR-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199350.html

上一篇:美国的狂犬病恐惧症和疫苗滥用
下一篇:在亚太地区消除狂犬病——从理论到实践
收藏 IP: 119.79.131.*| 热度|

2 黄永义 郭新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