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鹏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小鹏

博文

我与徐光宪先生的一面之缘 精选

已有 5469 次阅读 2009-2-2 18:07 |个人分类:工作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徐光宪

2005年,徐光宪先生荣获“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本人因工作原因,与徐先生有了几日的近距离接触,颇感获益匪浅。过往之事虽琐碎平常,但每每回忆起来仍觉历历在目。2009年年初,又喜闻徐先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心中对先生祝贺与崇敬之余,不禁打算将当年这“一面之缘”用文字记录下来,一来沾沾先生的喜气,二来也可提醒自己,以先生之人格为榜样,时刻不得有半点浮躁骄横之气。
2005年,本人在学校的科研部刚参加工作1年多。徐光宪院士获得当年的“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由于徐先生此前正好在外地参加另外一个学术会议,将直接飞往上海,而他的陪同人员又因故不能前往,因此化学学院的领导就与科研部商议,要找一个人去上海参加颁奖典礼,同时代为照顾当时已85岁高龄的徐先生,并陪同他返回北京。这样,任务就落到了我头上。
我乘坐火车于13日早晨抵达上海,徐先生的飞机中午到达。在酒店大堂没等多久,我就看到一位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缓步走了进来,来到会务组接待处办理报到手续。因为看过先生的照片,我认得这就是徐光宪院士,连忙迎上前去,跟他打个招呼,介绍自己就是学校科研部“派来的”。老先生似乎“他乡遇故知”一般,露出了孩童般灿烂的笑容,紧紧握住我的手,连声称“刘老师”、“辛苦了”等等。我忙不迭地说不敢当,就叫我“小刘”好了。当时心想,徐先生85岁,我才25岁,整整差了60岁,一轮花甲,我怎么敢当他的“老师”。而且论起师承辈份来,我本科毕业于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有位即将退休的专业课老师还是徐先生当年的学生,我顶多算他的徒孙了。这是徐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感觉他亲切、随和,丝毫没有任何架子。
会务组安排徐先生在酒店的一个套间住下。我们帮他把行李拿到房间,他连声道谢,并坚决谢绝我们帮他整理“内务”,只让我把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借”给他用。我怕他年纪大了,看不清楚屏幕,手指打字肯定也没有我灵活,就提出可以帮他打字,也被他连连摆手谢绝。会务组的两位女士因为要和他商量一下次日颁奖典礼的有关安排,估摸先生差不多安置妥当一切之后,就和我一起去敲先生的房门。徐先生为我们开门之后,我们几位都不禁愕然:徐先生身上穿着非常朴素的一套睡衣,一只裤腿挽起,一只垂下着,换下的衣服、长裤还随意地扔在地毯上、茶几上,袜子丢在沙发上,再看看另一边,我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打开,显示着一页PPT的内容。原来先生此行还要应邀去上海某大学做一次学术报告,正在准备幻灯片。
徐先生的听力已经衰退,需要戴着助听器来与他人交流,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工作的热情。据徐先生的得意门生、化学学院的“准院士”严纯华教授介绍,徐先生平时无论是做学术报告,还是一般性的大会发言,所有的PPT幻灯片、发言稿都是亲自在电脑上完成,不让其他人代劳。尽管“很不美观”(严老师的原话),尽管打字速度很慢,但一字一句都准备得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能有这样严谨、执着的工作态度,足以让很多人汗颜。
14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05年度颁奖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徐光宪院士与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一起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颁奖典礼上,徐先生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无论是在颁奖典礼上,还是在回校以后北大举行的座谈会上,徐先生的讲话都是朴实无华、谦虚诚恳的。我有幸聆听了先生的这两次发言,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没有丝毫的夸耀之辞,而是将它归功于党和政府的领导,归功于集体的、同事的支持,并表示将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再贡献力量,他还认为自己的诸多学生都已经超过了自己。言辞恳切的发言,尽显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由衷地敬佩和感动。
颁奖大会结束后,徐先生领到了作为奖金的支票(100万港币)。我在帮他整理奖牌、获奖证书等物品,见他把支票一对折,就随意地放到身上的口袋里。我连忙提醒他支票不能折叠,要不然银行会拒收。他微笑一下,也没有说什么,又把支票拿出来,铺平放到了装奖牌的盒子里。回北京后他的助手曾打电话问过我当时支票收在了哪里,因为先生不记得了。这个小小的细节也让我至今铭记在心。
当晚,在美丽的黄浦江边,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宴会厅,何梁何利基金会设晚宴招待两位获得成就奖的院士,我有幸作为徐先生的陪同人员,与基金评审委员会的几位委员(都是大院士)在另一桌共进晚餐。晚宴结束后,徐先生的兴致很高,到了一层大堂,让我帮他拍照留念,还执意要用他自己携带的“傻瓜相机”为我拍一张照片。回北京后没几天,我就收到了徐先生托人转交给我的照片,深受感动。
15日,徐先生去为上海一所高校的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报告。16日,我们一起启程回北京。在机场,徐先生见我帮他拿了不少东西,过意不去,便利用了一下“特权”:告诉我他有“院士证”,可以不用排队,优先进入候机室。在他的帮助下,我也得以享受了一回“院士级”的待遇。我们从首都机场打车到了徐先生位于蓝旗营的住宅楼下,在帮他把行李物品放到电梯里之后,先生再三地谢绝我送他上楼,让我放心,并再次对我几日来的照顾表示感谢。
后来在学校庆祝徐先生获奖的座谈会上,严纯华老师见了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转达徐先生对我的谢意。徐光宪先生这种谦恭、细致的态度,让我在短短的几天里学到了很多,让我终生受益无穷,真正说感谢的其实应该是我。
希望先生健康长寿,希望还有机会聆听先生教诲,感受先生的无上品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10-212643.html

上一篇:一流的老师,一流的学生,三流的管理
下一篇:农园就餐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1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