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读诗品红叶韵味
李务伦 2021-9-17 08:31
读 诗 品 红 叶 韵 味 雁南飞 李务伦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时到秋高气爽季 满山盈有 二月花 诗人驻足 留仙韵 我步仙踪镜裁 ...
15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构造与动力之问/李务伦
李务伦 2021-9-8 14:40
地球构造和动力成果很多,但多以某一专题展开论述。地球是一个整体,而系统性的论述笔者认为已成为当下发展趋势。球形的地球靠什么来维持?在地球不同地方,存在不同的构造形态。这种局部构造如何影响整体,整体构造又如何影响局部。鉴于此,根据所能接触的资料,列出以下地球构造和动力之问。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1 ...
1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老造山带不存在山根的球内性质解释
李务伦 2021-8-29 14:28
李务伦 张国伟院士等( 2001)研究证实: 年轻的造山带下存在山根,年老的造山带下则不存在山根 。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对深部地震资料解读: “碰撞造山后,深部地质作用仍在继续,而且非常强烈,特别是地幔相互作用非常强烈,莫霍面从新调整,结果古老造山带下面几乎不存在山根,而年轻造山带之下却存 ...
13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父读书 孙女上学
李务伦 2021-8-19 09:16
岳父邵庆武生前是一名教师,每每提起读书,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岳父生于解放前,十岁前母亲谢世,与父亲、爷爷等一起艰难度日。靠亲友的接济勉强读点书,然糊口是第一位的,所以上学时断时续。为讨生活岳父随爷爷、父亲到沈阳,读书事就不用想了。随解放军围困长春,沈阳国民党重兵集结,只好回到法库乡下 ...
12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地球动力太空舱实验的理由及实验粗方案
热度 1 李务伦 2021-8-13 16:42
李务伦 1、 引语 之所以提出 “重力、自转地球动力学太空实验的建议与方案” , 最根本缘由是基于地球动力学成果有许多,这些成果是不 “吃素”的各 门派 学者,以其掌控与理解的地质、数理 化 、天文等知识,提出的各自最佳动力构造方案。能在地球动力学提出 独立见解的 ...
313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阿拉伯数字是中国中国西元前5世纪发明的
热度 1 李务伦 2021-7-18 13:07
今天上网在《西陆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世界上所有发明都是中国人创造的,我们被骗了 》,作者:悟实老师,链接:http://lishi.xilu.com/20210718/1000010001180431_4.html.。其中写到: 中国 西元前5世纪发明0、1、2、3、4、5、6、7、8、9 ,后被 共济会 嫁接成阿拉伯数字 ,很是震惊!另外文中还 ...
1163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转载]《解析“怪坡”奥秘》---怪坡集锦与解析
李务伦 2021-7-16 09:13
不久前写了沈阳怪坡一文,无意中在网上发现《解析“怪坡”奥秘》的文章,贴在这里供大家赏评! 沈阳怪坡【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33895do=blogid=1290440】一文中的怪坡,就位于本文表中沈阳 新城子区清水台风景区中。看来沈阳怪坡不怪,是视觉错误 ...
15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重力、自转地球动力学太空实验的建议与方案
热度 2 李务伦 2021-6-27 13:45
重力、自转 地球 动力学太空实验的建议与方案 李务伦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这对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就地球科学而言,地球动力动力学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础课题,但长期以来尽管不同学者,根据地质资料提出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说,但这些地球动力学说也仅是停 ...
2058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2
有感于环境改变
热度 3 李务伦 2021-6-11 13:38
有 感 于 环 境 改 变 雁南飞 李务伦 竹森树密蛙鸣绿荫幽草莺啼 最美江南风物恰胜仙山神居 “有感于环境改变”形成过程 2021 年 5 月 6 号 雁南飞在朋友圈中晒了一组图片,盛赞亲历上海环 ...
208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沈阳怪坡
热度 1 李务伦 2021-6-9 15:18
昨天特意去了一趟沈阳怪坡,之所以称为怪坡,是因为上坡省劲,下坡费劲。下面两图为怪坡图片,现场肉眼观察,坡度极小,如果不细心观察还真看不出存在坡度。 在怪坡亲身做了以下体验: 1 、 骑自行车体验,体验的结果是“下坡需用力登脚踏板,上坡可不用登脚踏板,自行车速度越来越快”; 2 ...
2415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