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l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elion

博文

关于方舟子“草甘膦毒性比食盐还低”的批驳

已有 14505 次阅读 2014-6-28 12: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方舟子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引用的是这个实验数据:“草甘膦的大鼠喂服用半数致死量约为5000mg/kg,而食盐(氯化钠)的大鼠喂服用半数致死量约为3000 mg/kg。”据此,方舟子信誓旦旦宣称:草甘膦比食盐还要安全!

先科普下什么是半数致死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对于药剂,其单位是mg/kg(毫克/公斤)。

但是,半数致死量尚不能完全说明产品的毒性,“毒性比食盐还低!”这句口头禅,一直是“食品安全专家”在食品中某种毒物超标时,用来安慰公众的一句话,其实这是误导和欺骗公众的诡辩。一种化学物质安全不安全,要通过下面几项试验才能完全确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畸变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很多毒物都是在人体中长期积累后才产生毒性,不能用一次性大量口服急性中毒的毒性去衡量,举几个例子:

例一:含多菌灵橙汁

美国报道了巴西橙汁中多菌灵(一种抗霉菌的抗生素),我国专家立即表示,“多菌灵属农药,在我国广泛适用于谷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多菌灵低毒,其毒性是雄性大鼠经口致死量15g/kg,而食盐是3g/kg,表面上看其毒性比食盐还低,但是:

多菌灵的毒性:对人、畜、鱼类、蜜蜂等低毒。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长期食用会产生聚积毒性,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反应。

例二:打了膨大剂的西瓜

在我国出现了膨大剂导致西瓜等水果“爆炸”的事件之后,我国专家立即表示,“膨大剂氯吡脲的急性经口大鼠半致死量为4.9g/kg,而食盐是3g/kg,表面上看其毒性比食盐还低,但是:

氯吡脲的毒性:长期食用会产生聚积作用,产生对神经系统的危害,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在日本严禁添加在食品中。

例三:含三聚氰胺的奶粉

三聚氰胺的半数致死量是4100mg/kg,表面上看其毒性比食盐还低,但是:

三聚氰胺的毒性: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再进一步将“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畸变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试验”的试验标准搬运过来: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观察急性中毒表现,经皮肤吸收能力以及对皮肤、粘膜和眼有无局部刺激作用等,以提供受试物质的急性毒性资料,确定毒作用方式、中毒反应,并为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及剂量分组提供参考。因此半数致死量高只能说明急性毒性试验没有问题。

  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物质所出现的中毒效应(较大剂量是指小于急性LD50(半数致死量)的剂量)。一般要通过:190天喂养试验;2)喂养繁殖试验;3)喂养致畸试验;4)传统致畸试验等动物试验来完成,根据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是指由遗传毒物引起生物细胞基因组分子结构特异改变或使遗传信息发生变化的有害效应,具体来说是指供试物导致DNA或染色体的损伤。

  致畸试验是采用一种与人代谢方式相近的动物来替代人类进行的检测某种受试物对人类是否会引起畸变的一种实验方法。

  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受试物长期给予实验动物喂养或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目的是确定受试物的毒性下限,即长期接触该物质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一般要求观察624个月。

  致癌性是指毒性物质或其它化学药剂能致使生物体因摄入此物质而导致癌细胞产生的特性。要求至少考察24个月。

  只有在上述各项试验结果都没有问题的时候才能说这个物质的安全性比较高,由此可见,根本不能单凭半数致死量来判定一种物质的毒性大小。三聚氰胺的半数致死量为4100mg/kg,照方舟子的逻辑,三聚氰胺比食盐毒性还低,那三鹿案中刑事犯罪案犯张玉军、耿金平被判死刑,是天大的冤枉?

   顺便说两句草甘膦。草甘膦的发明者是孟山都,其前代除草剂是大名鼎鼎......喔不对,是臭名远扬的“橙剂”。孟山都在发明了橙剂这种除草剂之后,宣称它对人体无害,并推广农用,结果越战中不仅越南平民饱受其害,参战美军也被毒害,战后孟山都被迫赔偿退役参战美军士兵1.8亿美元,但拒绝承认橙剂有害。至于越南受害平民,那是一分钱都不会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现在发明了“草甘膦”,同样宣称它对人体无害,而且也是这个公司,曾在发明了DDT、多氯联苯之后也宣称产品安全无害,但结果如何历史不会忘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261-807316.html


收藏 IP: 123.139.24.*| 热度|

12 赵斌 陈楷翰 王军军 蒋继平 李俊 ljxm fyye zhucele zhngshai sunxiaofei ddsers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