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一个民科三年公开科研的成果
热度 15 姜咏江 2017-6-24 06:54
一个民科三年公开科研的成果 科学网上常有在职,吃皇粮,拿着国家科研基金的研究人员、教师,或者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把自行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嘲笑地称为“民科”,并且认为“民科” = “荒谬”。这种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是那些总是行走于学校、科研单位,接受公认的知识传承者不知不觉之中产生的一种偏见。 ...
个人分类: 随笔|6063 次阅读|38 个评论 热度 15
科学研究中没有霸气成不了大器
热度 10 姜咏江 2017-2-27 11:40
科学研究没有霸气,自然成不了大器。何谓霸气?即敢研究别人研究不了的问题,敢去解决别人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外国人似乎比我们中国人勇敢,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特别是那些所谓世界级的公开难题,你敢不敢去解决?勇敢地面对那些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敢于探讨,钻研,有强烈的 ...
个人分类: 随笔|4458 次阅读|18 个评论 热度 10
请教编辑:为什么博文上传的插图不能进入博文?
热度 2 姜咏江 2017-2-22 21:28
如题,最近一直无法将插图嵌入,只好用图片插入。不知能否不丢图,还能象以前那样插入?
个人分类: 随笔|30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中国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应该是干什么的?
热度 6 姜咏江 2017-2-3 09:16
姜咏江 中国的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绝大多数都在本学科或本领域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不可否认,其中有些人还是本领域的创新人才,但能够真正横刀立马,冲在前面拼杀的能有多少?如果将中国现阶段的科技创新重任都放在这些人的肩上,让他们之中再现世界的大师,科学的领军人物,未免会多少影响后 ...
个人分类: 随笔|58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6
看资历和学历是一种概率评价体系
热度 1 姜咏江 2017-1-31 15:47
姜咏江 领导干部提拔,企业用人招聘,首先要看资历和学历。这是一种外行人考核内行人,或者鉴别内行人的通用方法。在中国,这种看资历和学历的方法,也被用在科学研究人才的鉴定和应用当中,造成了不少的偏颇。 容易理解,外行人要考核内行,不可能用科技的理论和方法去深入分析应聘人员,当然更提不上应聘 ...
个人分类: 随笔|316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热度 2 姜咏江 2017-1-20 13:55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姜咏江 为了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宣扬出去,我老人家竟然也 English 起来了。说实在的,我向来不认为外语就是科学研究的标志,因而总是一知半解能够应付就可以了。现在要写英文的科学研究成果,倒有些后悔当年没有下这方面的功夫。 老人说英文最重要的是词汇量,不过现在的手机真好 ...
个人分类: 随笔|418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谁敢申请这样的大项目?我来支持你
热度 3 姜咏江 2017-1-6 06:55
一年一度的国家基金申报马上就要开始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老人家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已。不过,我可以全力支持你,只要你有信心去干这两件“惊世骇俗”的大事之一。 设计制作动态计算机系统。这是一个动态的异构多核系统,依据程序任务需要动态组成程序执行核,不用操作系统,程序自主调度执行是最大的特色。 ...
个人分类: 随笔|28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创新理论研究首先要说服自己然后才是说服别人
热度 1 姜咏江 2017-1-4 10:01
姜咏江 搞创新研究实在是不易,搞创新理论研究就更加不易。如果你在开创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或方法,那么你首先必须反复地论证,要举出大量的实例,用你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检验。这一过程就是说服自己的过程。 说服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你要为你的概念寻找充分的实例加以归总,找出内在 ...
个人分类: 随笔|2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2016年是我收获的一年,七十一岁的纪念
热度 5 姜咏江 2016-12-30 07:45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过了七十岁。从 69 到 71 岁我竟然干了一件 70 岁这个年龄不应该干的事。为了一个 P/NP 问题,几乎耗尽了我的精力。不过还好, P/NP 问题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 SAT 问题被我解决了。 一般人还可能怀疑我的成就,我不认为这是问题,因为得到科学 ...
个人分类: 随笔|2477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5
只看国际期刊只重名气和声望的中国科研氛围阻碍弯道超车
热度 2 姜咏江 2016-12-24 05:46
姜咏江 中国的只看国际期刊发表,只看个人的名气、地位和声望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科学研究的氛围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湮灭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创新“冒出来”,更重要的是阻碍着 21 世纪的中国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 历史已经证明,真正的科学原创常常来自于那些无名的科学新人。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大 ...
个人分类: 随笔|236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