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设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csys 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科技原创。 不自信是科技创新的大敌。

博文

计算机懂核心技术的人太少

已有 5559 次阅读 2009-11-24 12:04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计算机核心, 民间人才, 经费支持

我国目前能够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人太少,因而对计算机的问题常常是“唯国外是从”。能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吗?我相信,只要加强计算机核心设计的研究,多培养向着计算机核心部件设计方向的人才,不盲从,现状就会迅速改观。
 
一、 培养计算机核心技术人才,不能只靠学。
 
计算机高端技术人才不能够只靠学,要在学的基础上创造。当然,学习先进是必要的一步,但在走这一步的开始,就应该将超越他人和改正他人的弊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凡事多问为什么,凡学必问好不好”不失为一种培养开创型人才的模式。
 
国外商家无偿地将他们的设计赠送给我们,看起来是件好事,然而要是细细地品味,就会觉得不对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拿北大接受AMD芯片设计赠送来说吧,北大耗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宣布“吃透了”。且不说一个大学科研一年半的时间是什么概念,但说AMD在这一年半会走多远!他们将前期产品的设计赠给你,无非是要你跟着他们的脚步走,在你探讨他们的设计思路和研究编码的时候,他们又会走出将来你要学习的一段很长路。他们的做法,明显是在我国寻找代理,企图让我们永远成为他们的随从。
 
二、 发展自己的计算机科研体系,才能强国。
 
在科研领域,学而后创或边学边创,才不失科研的本色。科研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行为的科研,另一种是长期行为的科研。短期科研常常是急功近利,注重市场利益和效果。而长期科研,注重的是长远利益,将目标定在未来的发展上。就个人来讲,许多从事长期科研的人,常以科研兴趣支撑着他的研究,因而他才具有超常的耐性,将研究不断地进行下去。
 
商家十分注重短期科研,而国家更要注重长期的科研。长期的科研体系的建立必须有国家的参与和领导,与此同时,国家要积极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力,真正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科研体系,这样才能够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因而才能做到有所前进。
 
现在,将计算机学会这样重要的科研团体,都变成了“自负盈亏”的民间团体,这势必迫使他们寻找生存之道,因而急功近利,面向市场,不可避免地就成为了方向。如此,各种学术会议,怎能不会成为国外厂家宣传自己产品的会场?在计算机科研的领域中,我们还没有能够形成民间资本,通过民间资本可以完成,向计算机核心领域进军的态势。因而,计算机重大科研领域的市场化,对快速形成我国计算机科研体系不利,对科技强国不利。
 
三、 计算机科研一定要瞄准核心技术,要独辟蹊径。
 
全世界的多核技术,经过了几年的研究,有识之士都会发现,再沿着既往的“操作系统完全管理计算机”的思路发展,只能进入一条死胡同。不论是片上多核技术,还是片上多处理器技术,都会历史性地否定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软件管理方式。不管那些已经占领计算机世界市场的厂商,是否愿意不愿意,这一天总会到来。
 
现实计算机的落后结构,毫无例外地给计算机技术,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并行编程技术墙”“存储墙”“功耗墙”“软件消耗”等一系列问题,经过若干年,沿着原来的途径仍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说明了什么?
 
面对计算机发展史上这个极其重要的时刻,国内国外都意识到了计算机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根本上说,已经占领国际市场的国外厂家,希望不要打破原有系统,修修补补进行转移,以便能够保证他们的经济利益。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有什么?此时正是我们进入计算机世界核心舞台的好机会,无数的历史事实早已证明,这种局面正是落后超过先进的极佳机会。
 
计算机是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学科,即使有了机会,要我们从后进变成先进,谈何容易!如此,必须要上下一心,认识一致,用国家的财力,调动人力,才能迅速发展计算机核心技术。
 
现在的国家科研经费的体制,适应不了计算机科研领域的急剧变化。将计算机核心创新的项目放到最重要的地位,要特别支持那些国外没有提出的课题或项目。在评审专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要组织由申请人和专家面对面的课题或项目介绍,由申请人答辩专家提出的问题,既不要看单位“下菜碟”,也不要“看人下菜碟”,真正的创造发明,常常会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或人的身上发生。这也许是我们在计算机世界的重大转折关头,独辟蹊径的一条有效之路。
 
2009-11-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273491.html

上一篇:动态计算机热招首席科学家
下一篇:科研出名之时已成强弩之末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常杰 intowin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