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学习研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2019.11.29徐淼)

已有 3006 次阅读 2020-2-17 19:37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91129日晚

地点:阳光一百国际新城204

主讲人:徐淼

摄影:张择宾

撰稿:徐淼

参与者:余小波、刘潇华、张金峰、唐兴、张亮亮、童雨溪、沈晓岚、彭悦、徐淼、张择宾、李泓达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20条意见,涉及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和提高教育科研工作保障水平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对教育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坚定信念、明确使命、开创教育研究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意见》下发后,大家即刻认真研习并交流学习体会。

 

袁琳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但就现实来看,教育科研领域还存在主体缺失、价值迷失问题。教育主体缺失,既体现在教师重教研、轻科研——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容易错误地认为教研属于工作研究,还体现在教育科研工作者重科研结果、轻科研过程——科研的最终目标变成了课题的成功申报和结题。轻科研过程就导致了研究对象的主体――学生的缺失。在研究结果中,看不见“人”的影子,缺少了研究的主角。其次,价值迷失问题明显,“唯论文”的错误评价导向对教育科研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正如某些教育单位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人才选拔、各项评奖、申请课题等以论文为标准,使科研工作功利化。更有甚者,学术造假现象频发。如此科研乱象不仅败坏学术风气,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所以,教育评价体制、教师、基层科研单位的认识都存在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第一步是要加强激励措施,不仅要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适当提高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的比例,且间接经费使用要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同时,也要通过完善教育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对长期潜心教育科研的先进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第二步要加强合作交流。要吸收世界先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拓展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加强中外教育科研交流和国际比较研究以及科研人员间、教育期刊、科研基地、合作项目间的交流。第三步是要思考教育科研工作意义。无论是学校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教师都应当积极思考教育科研主题相关问题:例如自主教学、自主管理、自主德育到底怎么落实?信息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对学校教育到底存在什么影响?思考如何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这既是教育科研的范畴,也是教育工作的要求。

 

李泓达:作为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我们应当深刻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将其贯彻到我们的学习研究当中,在理解教育科学研究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打好教育学科理论基础,增强自身的使命担当,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育科研人员做好充分的准备。

思想上,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思想基础,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端正自身的政治态度,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对待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事业,我们也应当做到对我国教育强国道路的自信,对我国教育制度的自信,对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论自信,对我国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要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着力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这不仅要求我们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要重点关注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求研究的实际价值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及时学习理解党中央的教育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科普和解读,积极推广和宣传教育政策。

 

彭悦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松绑减负”须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模式在提供主体、提供方式与提供路径方面仍然存在财政投入水平偏低、财政拨款机制不完善、高校自主权不落实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教育部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该《意见》指出: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简化项目预算编制要求,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外,其他科目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因此,国家既要做好科研管理“加减法”,赋予高校自主权,比如,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又要划出政策红线、底线,给高校吃下定心丸,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党中央的精神已经非常明确,即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张择宾:《意见》强调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大亮点具有深刻意义。一方面,此意见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深入教育实践一线,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还可检验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否切合实际,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若将教育工作比作一棵大树,中小学教师的参与意味着,将教育之精神以教学之途径扎根于学习者之土壤,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推动教育工作之树长出理论研究之花与实践探索之果。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教育科研的实践性。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科研工作要严把政治关,不给模糊认识、错误思潮提供舞台。因为教育科研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本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处理好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关系,对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要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充分预判可能产生的舆情风险和政治影响。

 

张亮亮: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推动了学校、政府层面的教育改革。首先,针对当前存在的科研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意见》提出,应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寻求破解教育难题的有效策略和办法的同时,鼓励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其次,教育科学通过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政策阐释解读,主动释疑解惑,扩大政策知晓度,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在近年来浙江高考加权赋分等社会问题上,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而且,在过去的一年中,科学研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也要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论供给不足,还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成果转化率较低,在破解现实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因此,下一阶段,要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谋划、精准施策,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教育学术生产力,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贡献力。

 

黄好:完善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学科评价体系,一是要借鉴欧美等国的通行评价指标。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可以提高我国学科的国际认可程度,增强国际与地区间学科评价的可比性,更好地识别本国学科在国际一流学科群中的优势和劣势。二是强调评价体系应该突出本土特色。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因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很少有相对公认的国际评价标准,因此,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科评价标准。三是要吸收世界先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比如支持优秀专家学者、青年后备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支持创办外文教育期刊,支持教育类优秀教材外译工作,从而拓展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积极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教育成功经验的传播分享。

 

童雨溪:高校通过重建自身科研学术秩序来解决“科技转化率低”、“科研成果评价数量化”、“资源分配行政化”等问题,首先科学研究的学术就应致力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二战”后就是先经由技术立国战略,走向复兴,而后才开始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因此,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是研究型大学成长的重要道路。其次,科学研究要在内部治理上加强学者共同体评价机制建设。例如,同行评议制是被国外大学检验认可了的有助于创新的学术制度,有利于改变我国当前重“量”轻“质”的行政化评价方式,并且,大学在产生之初就是行会式的学者共同体,所以这也是“教授治校”的本来面目。务实构建学者共同体的实现模式,方能使学术评价的实施从“外行”转向“内行”。

 

沈晓岚:从学校层面来看,科研人员培养要加强科研反哺作用,不仅应实施“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和实训,推进科研训练支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要深化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创造学生到科研机构交流学习机会。而且,强化本研贯通培养,需要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课题组,参与科研实验和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接触导师和专业研究领域,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课题,同时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兴趣;还需要推行推免生提前修课计划,实行研究生教育适当前移,为留校的本校推免生开放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实现本研的贯通培养,并完善科教结合的培养机制。再次,项目式科研训练的开展将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学生专业导论课建设,激发学生专业志趣。。

从科研工作者自身来说,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培养科研专注力,集中85%以上的精力用于科研,每天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学习相关领域最新知识;第二,提升资料获取能力,在开始一个课题之前一定要做好中外文献的调研,至少看一个月的文献资料同时发挥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作用,大量的文献阅读积累可以为研究工作者提供创新课题思路;第三,培养思维发散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做出科学假设,从前人科研成果中寻找有待改进之处,找到适合的科研方法,提出创新的研究课题。第四,提高抗压能力,科研本身就是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索,实验失败是常态,成功反而是少数,因此在实验不顺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也不要埋头苦干,要在思考中寻求突破。

 

 

肖惠卿:根据《意见》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坚定政治方向、激发创新活力、弘扬优良学风是重中之重。政治方向是教育科研应关注的首要问题。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要求教育系统党组织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应推动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通过激发教育创新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问题涉及面较广、参与方较多、复杂度较高,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改进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方能打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再次,教育科学研究人才需要具备优良学风。潘懋元先生提出,大学教师发展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学术水平——基础理论、学科理论、跨学科的知识面; 二是教师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 三是师德——学术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除了学术能力,更应具备求真务实、担当作为、风清气正的优良学风。

 

张金峰:《意见》通过“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对加强教育科研评价,首先要求我们应考虑教师之间个体差异性。每位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掌握和开展的熟练程度不尽相同,这要求我们在传统的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更注重科研工作者的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具体可以通过添加科研工作者自评、设置不同指标、推进智慧化评价方式、开通互联网申请和评价等方面推进教育评价合理化。特别是自我评价的实施,将会使科研工作者的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在内外督促的完善下取得更大进步。其次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科学研究过程的评价不是孤立于科研之外的促进因素,而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过程评价是保证科研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再者,还要发展团体性评价。教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增加对团队精神、团队成果的评价,更能促进团队管理机制完善、学术力量整合、绩效机制完善以及团队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调动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唐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首先就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道路方向。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优秀的才华,更离不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只有将个人兴趣与国家利益结合,才能进行良好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才能取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才能切实担负起科研报国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更要切合新时代的教育国情。201612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坚持使“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本真追求,而不能成为保守、封闭办学行为的“护身符”和“保护伞”,不能把所有不符合普适性大学制度需求、有悖于大学发展内在逻辑的选择,都一股脑地装进“中国特色”里,桎梏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思想与理念,让“中国特色”真正成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是啃下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这一当前教育改革中“硬骨头”关键,传统的学者身份转为“学术资本家”或“学术创业家”兼具的双重身份后,研究成本和效益代替科学发展和真理探索,成了学者的首要研究考虑,追求知识的非牟利性、社会责任感逐渐消失。对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应具备六个素质,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同时,教育科研工作者还应遵循《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推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促进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刘潇华:在新时代背景下,相较于以往侧重的资料性或经验性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研究方法也更加现代化,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数据性。近年来所引进和运用的系统科学方法、数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科研中的具体应用,使教育科学方法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同时,《意见》提出的积极搭建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搭建全国教育调研平台,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等,也为科学研究的数据公开化、实践深入化、管理公平化、过程科学化提供有力保障。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方向也向协同创新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属于教育工作范畴,作为一项教育工作,需要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向以未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机制的协同创新,整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重视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将科学研究目标瞄准社会文化需要。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了传统线性、链式创新的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的特征,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

 

廖毅:首先,对于科研门槛,科学研究并不总是高高在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做科研。只是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兴趣、有理性思考能力、有科学的探索研究能力,方可在某个领域发挥所长。当代许多科研牛人也不都曾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最前沿理论知识,但他们着实为科学研究作出伟大贡献。不人为设高门槛,应该可以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科学研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其次,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剖析和总结,可以让政策管理者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并做出调整政策。再次,对于“新时代”,廖毅特别强调即时性,强调科学研究对当下的影响,“新时代”要求科学研究工作者具体明确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发展态势;“科学”应该是符合时代背景的理性思考,且现阶段通过实践可以证明的理论或实践;“研究”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将其连接起来就是:对当代的社会文化需求以最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先进的科技力量,以深入的理性思考对如何解决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余老师提出,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时代担当”谈谈各自的意义,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唐兴认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要信念坚定,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育科研工作。童雨溪补充认为,科研工作者本人的优秀品质与人格魅力,将融入到其科研的过程与成果中,保证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发挥正确的借鉴意义与积极的正向引领作用。沈晓岚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牢牢守住“教书育人”的初心,在面对诱惑时也决不动摇。

从教育的外部规律来看,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张金峰认为,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好的教育研究成果必然是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肖惠卿也表示赞同,为现代教育指路,为中国教育解难题正是科学研究的使命,紧紧围绕社会问题找准切入点,要敢于创新,要求真笃行,不断使教育科学研究同教育实践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相匹配。

讨论的最后,张亮亮从“文人”的使命,分析了教育科研人员的使命与担当。“为天地立心”即要有教育的责任;“为生民立命”即要为各个教育主体服务;“为往圣继绝学”即要继承前人研究;“为万事来开平”即为教育发展做贡献。

 

余小波老师:我想和大家强调的是深入学习《意见》的必要性。一方面,文件对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社会发展性问题提供指导,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对未来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资政育人、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和引导舆论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二是意见的出台对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意见》的出台是教育领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行动,是教育科研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为强化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明确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举措,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和贡献。

另一方面,余老师强调,对于我们“准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来说,对教育方面的政策深入研读十分必要。首先教育科研需要下笨功夫。科学研究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探索历程,需要青年科学研究人员用热情探索未知的存在,潘懋元先生说过“板凳甘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余老师的建议是:克服浮躁,不要急躁,静下心来做学问;有坚持也要有韧性,脚踏实地搞科研。同时,作为研究生必须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发散思维,创新思考。就《意见》来说,我们应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政策要求较以往的不同之处。例如更加强调教育对社会的服务作用、教育对实践的指导性以及对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等理论层次的更高要求等,使我们更清晰地明确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意见》的出台必将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219010.html

上一篇:畅谈70年我国教育发展(2019.10.12沈晓岚)
下一篇:线上周末沙龙,“疫”点也不难(2020.2.14张择宾)
收藏 IP: 113.22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