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毛宁波 生活笔记

博文

长江大学英雄群体引发巨大社会影响:看到民族的希望(转载)

已有 3415 次阅读 2009-11-1 23:39 |个人分类:中国大学逸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长江大学, 见义勇为

凤凰资讯 > 社会 > 专题 > 湖北大学生舍己救人 > 最新报道 >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张兴旺 刘胜萍 唐晓安 李先宏)“19岁,花样年华,梦想迭出;19岁,青春无限,前程似锦;19岁,震撼古城,感动中国。你们是父母的骄傲,民族的精英,时代的骄子。”在28日为见义勇为英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举行的追悼会上,这副挽联道出了荆州古城人民的心声。

追悼会当日,古城万人空巷送英灵;在市殡仪馆,万余吊唁的人们含着泪水,排成一条悲伤的长河;在长江宝塔湾江畔,成千上万的市民来这里追思;三位英雄的父母虽已离开荆州,各界的募捐仍在继续……

救人壮举不仅震撼古城荆州,而且感动荆楚和神州大地。一份份关爱、一声声赞颂,像雪片一样飞向荆州;全国数十家媒体、数百名记者把云集荆州,聚焦古城——

见义勇为的大学生救人壮举,为什么产生巨大反响并引起社会各界共鸣?

“他们还是孩子呀”

大江湍急东流。昨日的荆州长江宝塔湾江畔,仍有不少凭吊者,或伫立,或轻挪着脚步,生怕吵醒那些沉睡的英灵。

一位来这里追思的中年妇女含着眼泪说:“他们才19岁,还是孩子呀;我们都是为人父母,看看自己的孩子,再想想这三位献身的孩子,怎能不让人落泪!怎能不让人悲伤!”

提起三位已逝的救人英雄,沙市区红门路社区张姓大妈眼眶就红了。她深情地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太让人伤心了,我们的心情很复杂,既为这三位孩子骄傲,又为他们的父母感到悲伤。”

“他们的事迹太感人”

连日来,古城荆州街头、车站、码头、机关、企业、学校,到处可见“向英雄群体学习、致敬”的巨幅标语,报摊报纸醒目的标题,电视、广播滚动播报的画面、声音,将“10·24”18名英雄群体结梯救人的壮举定格在全国13亿人脑海中。“他们的事迹太感人了!他们既有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又有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用血肉之躯结成生命之梯,英雄的壮举感天动地!”荆州市一名叫王为民的退休老师这样说。

一位网友这样评价三位献身英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学生救小学生,老人救大学生,他们手拉手,串起挽救生命之链,仿佛是生命的接力,在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抗争。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冬泳队员,为了救人,他们把生命置之度外,这种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精神,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是大学生”

见义勇为的英雄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这三位大学生救人壮举,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反响?

对于这个话题,追悼会市民现场留言本上记录了这样一段话:“三位英雄,请听我对你们说最后一句话,你们救的不只是两个生命,而是社会道德!你们用事实捍卫了‘90后’被社会一度视为‘崩溃的一代’的尊严,你们为大学生争了光,争了气!”

对此,武大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武汉市政协委员杨敏这样评析: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舍己为人、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有所淡化,特别是“90后”这一代,“自私、贪图享受”几乎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这三位大学生的救人壮举,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召唤,使我们从年轻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桂林认为,大学生救人壮举,是对时下人际冷漠、小利计算、炫富趋贵等现代不良现象的摆脱,是抗震救灾、奥运赛场青年志愿者奉献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266828.html

上一篇:警方澄清渔船见死不救英雄大学生传闻
下一篇: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英雄七日祭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