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毛宁波 生活笔记

博文

【中国石油报】给地球做CT

已有 3285 次阅读 2017-11-24 12:18 |个人分类:中国能源|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编者按:油气藏深埋于地下,看不见摸不着,要怎样才能找到它?首先要弄清楚地下的岩石情况,就需要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物探是石油开发的眼睛,眼睛越明亮,方向才能越清晰。

  从最初的人拉肩扛、土法制作设备,到现在的“两宽一高”国际领先;从高山峻岭、莽莽森林到浩瀚沙漠、无边深海;从过去单纯的井炮作业到现在高性能、大吨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从过去每天几百炮到现在每天上万炮,几十年来,物探技术“上山下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变化源于广大物探员工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时代在变,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情怀不变!多少年华,留在戈壁大漠;多少思念,曾打湿眼眶;多少岁月,染白了双鬓,也见证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石油地理·厉害了,我的油》推出“画说石油”系列报道,通过AR技术,立体展现石油工业全产业链的时代变迁,本期聚焦物探技术的进步,敬请关注。



  运用现代技术,记录岩石物理现象的变化,进而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及其分布规律,达到寻找地下油气的目的。这种以岩石间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以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油气勘探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关键词

  经过多年发展,东方物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设备采集道数由过去48道发展到现在的6万道,作业能力大幅提升。

  ◆采集方法由过去单纯的井炮作业发展到现在高性能、大吨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作业。

  ◆勘探施工效率由过去每天几百炮发展到每天上万炮。

  ◆作业范围由过去单纯陆上发展到滩浅海、深海。

  ◆勘探技术由过去常规地震勘探发展到集采集、处理解释、油藏地球物理、非地震勘探、软件研发、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体化业务格局,具有全产业链和全技术链优势。

  ◆国际业务作业队伍由过去1支发展到65支在42个国家作业。

  自制设备保会战

  讲述人:

  牛玉田,82岁,东方物探退休职工,参加过大庆会战、华北会战。

  1963年11月,参加大庆石油地震会战的27支物探队、2598名会战人员,奉命挥师南下,参加华北石油会战,当年26岁的我也是其中一员。石油部领导要求,所有参加华北石油会战的地震队伍必须在40天内展开工作。参战单位紧急动员,周密部署,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30多个单位的会战人员及300多台生产生活物资设备全部到位。

  华北石油会战野外施工遇到的困难很多,原来在大庆施工的勘探设备,在华北平原完全不适应。迫在眉睫的是施工设备,特殊的施工机具无法在市场上采购到,只有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造。

  我当时虽然是机关干部,但会战时大部分时间在基层。说到土法上马自制设备,现在听起来像笑话。那时机修厂的任务就是修钻机、修汽车,哪有什么制造能力,硬要求他们制造出适合华北地震生产的轻便钻机及配套设备,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论制造钻机还是水泵都需要铸件,铸件必须通过翻砂、模具及炼铁炉等设备,工人们没见过更没做过。没有懂得翻砂的人,故多次试验失败。在冥思苦想中,有人提到,农村铸犁铧的人肯定懂得翻砂技术。大家打听到离驻地不太远的商庄村有一位老人曾干过翻砂活,于是,请他来厂做指导。老人行动不便,拄着拐杖走路。老人说,搞翻砂要先制作砂箱,砂箱必须是铁质的,而不是木质。翻砂用的砂子要符合技术要求,含土多了会板结,土质少了不成型,怎样才合适全靠经验了。一套砂箱一吨多重,平时工作在室外,因为烟尘很大,遇到坏天气就得搬进厂房内,移动这个大家伙可不简单,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发动全车间的人,像八抬大轿一样,喊着号子一步一步把它挪进车间。老人坐在凳子上指挥,工人们认真细心地按老师傅指导去做,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成功,先后制造出了法兰盘、泵体等铸件,随后自制出701型轻便钻机、轻便手摇钻机、手摇泵、防水大线、检波器等一系列适合华北物探施工的机具设备。工人们在渤海湾海滩、天津大港沼泽、盐田、保定白洋淀、黄河大滩等水陆交错地区,人拉肩扛,人推手摇,用这些土设备进行施工,为取得华北会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生活物资供应紧缺,吃粮靠定量,大家是勒紧裤带搞会战,吃饭成为嘴边话题。1964年,217地震队被评为先进单位,领导考虑奖励什么好?大家不客气地说,最好是吃的。结果奖励他们一头猪。领导感谢大家对会战的支持,给了最实惠的褒奖。(记者 谭晔)

  技术合作闯禁区

  讲述人:

  郑雨杰,57岁,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青海物探公司仪器操作员、物探队队长、企管科科长。2016年退休。

  “现在一个物探队每年可以完成1000平方公里的地震勘探工作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我们一个队20倍的工作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从事地震勘探工作40年的郑雨杰退休前故地重游,回到他曾经工作7年的293队。

  郑雨杰的父亲是青海油田第一代地震勘探队员。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曾经与他讲过8名女勘探队员徒步勘查,被风沙淹埋在戈壁滩的故事。郑雨杰的父亲今年81岁,他回忆,1954年至1960年,青海油田地震生产共投入20个生产队,完成地震反射3556千米,折射2972.23千米,平均一个队年勘探326.4千米。在西部坳陷的覆盖区发现了跃进一号、二号潜伏构造;在北部断块带的覆盖区发现了冷湖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及仙北和鹊南等一系列构造。

  20世纪70年代初,柴达木勘探的春天来临。那时郑雨杰刚从油田技校毕业,学的是物探专业。当时,柴达木盆地勘探设备工作效率低,解释质量差。郑雨杰说,他们队一年四季不休息最多能布100平方公里的测线。1977年,青海油田物探设备开始第一次换装,引进了美国产康曼德计算机系统,数字地震仪器亮相柴达木。此后,陆续探明了涩北一号气田,发现了涩北二号气田,发现了亿吨级的尕斯库勒油田。

  1980年,青海油田地震队全部实现数字地震仪器换装。当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地球物理资源公司签订了勘探合同。由美方提供全套装备和专家,在柴达木盆地进行地震勘探技术服务。郑雨杰说,他有幸参加了外事地震勘探项目,并担任中方副队长,在与外方合作勘探的3年多时间里,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方法。

  2000年1月,青海物探与阿吉普签订国际反承包项目涩北区块合同。这次合作虽然时间不长,却给青海物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实施阿吉普项目,提升了HSE的现场管理水平,使青海物探的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英雄岭狮子沟地区被公认为是世界级勘探难题。2012年,青海油田创造了柴达木盆地勘探史上施工难度最大、资源投入最多、项目运作效率最高的山地三维新纪录,实现了当年采集、当年处理、当年提交储量,发现了英东油田、英西油田,圆了几代石油勘探人的梦想。

  今年10月2日,狮210井日产原油突破1100吨,刷新了国内单井产量新纪录。看到这条消息,郑雨杰一夜未眠。他说,这是他退休前干得最漂亮的一个地震勘探项目。(记者 吉海坚)

  自主创新占高端

  

  讲述人:

  杨靖方,48岁,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地球物理师,参加过大北、库车等多个山地重点攻关试验项目。

  11月15日,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肖塘二维地震采集的炮声震荡着宁静的沙漠。仪器车内,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2113队地球物理师杨靖方轻点鼠标,每放响一炮,剖面图和能量、环境噪声、不正常道等采集参数都会显示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上,能直观地对资料进行现场初评。“过去现场资料评价完全凭经验,而且要带回营地处理,现在现场通过软件就能完成采集资料的定量分析和监控,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杨靖方感叹说。

  塔克拉玛干沙海茫茫,在几千米的地下找油如同大海捞针,困难重重。杨靖方说,低信噪比和低成像度一直是制约塔中大沙漠区采集资料质量提高的难题。过去,沙漠钻井技术也不成熟,最深只能打8米,为增强激发效果,只能采用多口井组合。1992年,杨靖方参加工作的第三年,东方物探从国外引进了一套大吨位沙漠可控震源,第一次改变了沙漠中单井激发的采集方法。“当时我在队上解释组负责资料处理,那是我们第一次在沙漠中使用可控震源生产,当庞然大物般的震源车隆隆驶进沙漠时,大家特别兴奋。”杨靖方说。

  当时和可控震源一起进队的还有一位外国专家,负责震源的维护保养。外国专家怕中方员工偷学技术,每次检修的时候都趁大家休息时一个人悄悄进行。杨靖方回忆:“一次我无意中经过震源车,外国专家马上停下了手里的工作。”说起过去的往事,杨靖方感慨不已。

  刚参加工作时在库车山地施工,由于国产钻机打不穿砾石层,炮坑只能靠人工一个一个挖出来,劳动强度非常大。杨靖方说:“每天挖炮坑累得人腰酸背疼,收工后一屁股坐下就不想起来。过去野外采集一天才放几百炮,现在沙漠采集日效突破一千炮,震源生产日效能达到五千到六千炮,甚至更高。”

  多年来,东方物探持续开展物探装备和采集技术攻关,复杂山地勘探技术、GeoEast软件已站在世界物探技术的前沿,从小吨位的KZ28到大吨位的KZ34,国产可控震源驰骋沙海并走出国门,在国外的勘探项目中大显身手。低频可控震源是目前全球唯一工业应用的低频激发源,东方物探成为全球首家掌握3赫兹低频勘探技术的公司,最新研制的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也已经投入生产应用,继续保持宽频勘探的国际领先地位。

  物探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野外生产方式的转变。“现在国产物探装备撑起了半边天,300米砾石钻机、G3i有线地震遥测采集系统、大吨位低频可控震源、特种沙漠运载设备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勘探能力,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正是凭着这些勘探利器,我们才能不断挑战世界级勘探难题。”杨靖方自信地说。(通讯员 王健)

http://center.cnpc.com.cn/bk/system/2017/11/23/001669609.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1086624.html

上一篇:【中国石油网】东方物探中标科威特西陆上超大三维勘探项目
下一篇:《当代中国海洋石油工业》 南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起点
收藏 IP: 27.18.16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