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JINGYI20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JINGYI2018

博文

论“经络”的物理存在 (1)

已有 2037 次阅读 2018-4-10 10:07 |个人分类:中医理论基本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目前中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战略被动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发生了致命的错误。这一根本的方向性错误导致了造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祖国传统医学内外交困、四面受围,幸而靠着老祖宗精湛且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承下来的底子还能继续有效地治病救人,苦撑着目前濒危的局面。

 

中医面临的“现代化基本理论概念混乱和模糊”和由此导致的生死存亡的局面,实在令每一个热爱、关心中医发展的人难以释怀。

 

让我们退回到一个简单的开始,来梳理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充满智慧的古人先贤在《黄帝内经》和其它医学专著里高屋建瓴的医学理论和游刃有余、妙手回春的高超技艺对我们今人来说仿佛犹如天降、无法认知和掌握?是被现代科学思想武装的我们不具备掌握这种知识或艺术的天赋吗?如果不是,那么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目前的中医现代化理论研究“走错了方向”。

 

当前所有困扰中医基础相关理论的各种研究,其核心问题都指向一点,就是“经络到底有没有?是什么?”的问题。如果将“经络有无的问题”看成一个刑事案件,那么各类著名的刑侦专家云集在一起几十年都找不到头绪来确定“经络”概念的本质和存在,无法破案,从刑侦学的角度看就只能说明一点,即:在破案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证据的丢失,导致在破案的基本方向发生了根本偏离,在指导思想上无法达到真实的案发现场,实现逻辑的闭合

 

既然“经络”概念来源于“内经”,那我们就静下心来,将所有困扰中医相关者的困惑和争论焦点列出来,从源头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探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彻底冲破面前的迷雾,从根本上搞清《黄帝内经》里告诉我们什么是“经络”,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至关重要的“证据”而导致几十年都走不出经络理论研究误区?到底什么才是中医真正的精髓?

 

任何形式的推诿、想当然的胡乱假设和令人“莫名惊诧”所谓的理论创新只能表明高度的不负责任,虽然会有很多人很难从心理上承认,毕竟搞了这么多年的理论研究,难道连基本方向都错了不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能用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证明祖国传统医学及中医的科学地位,那么其它所有的一切都是次要的,都必须为其让路!

 

 

1.  “经络”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跳出已有的各种争论和思维陷阱、甩掉一切混乱随意的解释和妄言的围追堵截,从头开始,翻开《黄帝内经》,从最原始的中医经典开始,寻找中华传统医学最初的真谛。

“经、络”的概念最为集中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的“卷之三”的“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和“经水第十二”中。这几篇内容以“雷公”、“黄帝”和“岐伯”之间问答的形式全面详细地阐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在全身的分布、各自的命名和循行情况。我们需要发扬一点“工匠精神”,端正态度、诚惶诚恐、深度下潜,屏蔽掉各种所谓名师和专家的噪音,去亲耳聆听、用心感悟黄帝和歧伯是怎样说的。

 

下面进入传统中医经典最为核心的第一段原文对话。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卷之三,“经脉第十”】雷公问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已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的作者利用这一段对话,表明了中医是如何认识人体的结构与组成,特别是能够实现的功能。立足全局、立足活人,看似简洁,但是句句都是要害。在本节的最后一句,“黄帝”给出了“经脉”的第一次定义。但是在这个定义里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们最想知道的“经络”是什么、它的来源和具体位置,而是首先强调了“经脉”的极端重要性。即:懂得了“经脉”,就可以准确判断当前人处于生死的何种阶段,可以据此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可以调理人体的虚实和健康状态,并强调一定要确保“经脉”的畅通。因为“通”者生!“不通”者死!

 

在这一段中,“经脉”这一概念出场了,虽然黄帝没有给出“经”的具体概念,但是他给出了“脉” 的准确定义,那就是“脉为营”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中“脉”字出现的各种其它场合所表达的含义和已经得到公认的现代医学科学的概念,完全可以明确,这里的“脉”字主要就是指的“血管”。那么这个“脉”即“血管”的功能是什么的呢?当然是用来传输“营”即“血液”的。所以称为“脉为营”,即“脉”在这里是为了控制血液的传输流动而存在的管道或隧道。“营”字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营盘”即“血管”,二是“富含营养的血液”,换句话说就是“铁打的营盘(脉管即血管)和流水的兵(血液)”。

 

但是我们还要再仔细地分析一下,“脉”字就只是如同现代医学所指代“血管和血液”吗?应该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汉字本身这个“脉”字含有“富有节律而跳动”的内涵。黄帝没有用“管为营”或“隧为营”或“隧道为营”,一定有他深刻的用意。这个“用意”和“思想”为中医所独有,西医没有此概念。这是两种医学思想体系重要的分水岭。我们先将这一重要思维线索暂时放一放,留待后面来仔细讨论。

 

现在整理一下思路,至少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即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明确提出了“血管”和“营血”的概念,所用的名词是“脉”。

 

既然“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那么“经”又是什么呢? “经”和“络”又是什么呢? “经”和“络”又在哪里呢?“经或络”同“脉”是一回事吗?“经络”和“经脉”可以相互混用吗?让我们再次打起精神,再往下看: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卷之三,“经脉第十”】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这里黄帝给出了“经脉”的第二次定义,文中表明了“经脉”的位置“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但有一个容易见到的例外则是出现在:足太阴脉过于外踝之上”和“经脉”的数量为“十二条”可以明确,这里的足太阴是指一条经过脚踝骨外侧接近表皮的动脉血管(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亲手触摸来感受自己脚背关节上这个脉搏的跳动,还有一个对应的位置就是“手太阴肺脉的气口”)。

 

虽然“黄帝”仍然没有交代“经”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经”和“脉”总是一起出场的,相伴相随的。“络脉这一概念和位置也出场了,应该这样理解,它们是浮在表面,肉眼可见的“络”与“脉”的组合。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4912-1108331.html

上一篇:论中医的科学本质
下一篇:论“经络”的物理存在(2)
收藏 IP: 70.31.41.*| 热度|

2 范振英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