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uc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nucc

博文

数字时代,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集体记忆?

已有 3024 次阅读 2017-12-19 09:5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数字时代,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集体记忆?

2017-12-05 张淏晴

京师计算传播学第003

说到传播学研究方法,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实验法等操作?这些都是很经典实用的方法,但是这些操作不仅耗费时间精力,还需花费钱财(比如找问卷调查公司)。有没有更省力且客观的研究方法呢?让我们计算传播学帮助你吧~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宝贵性不言而喻,借用数据挖掘技术,传播学也能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The memory remains:understanding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digital age

记忆永存:理解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


今天介绍的是2017年4月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论文讨论了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作者通过挖掘维基百科上关于空难事件的英文文章数据,说明最近发生的事件(源事件)能引起人们对之前发生事件(目标事件)的回忆,以及产生这种回忆的触发因素。


摘要:最新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影响了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如何创造、储存和回忆信息。互联网中关于重大事件的海量数据,使我们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用一种定量的框架去研究记忆行为。我们分析了维基百科上有关空难文章的点击阅读量,来研究最近发生的事件(源事件)与之前发生事件(目标事件)的关系,并着重理解其中的记忆触发模式,即为何源事件能使人们想起目标事件?



源事件会引发对目标事件的回忆


首先,作者用该图举例说明源事件确实引起对目标事件的记忆。如图,深蓝色的实线代表每日维基百科上关于德国F9525空难事件的阅读量,浅蓝色的实线代表关于美国F587空难事件的阅读量。浅蓝色的虚线表示往年每日关于美国F587空难的阅读量。我们能明显的看出,从2015324日这一天起,(即德国F9525空难日),关于德国空难的阅读量明显增加,而且,美国空难的阅读量也较往年明显提升了。这说明,德国空难使人们回忆起之前美国的空难。

这其实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当出现幼儿园虐童的新闻时,以往关于虐待儿童的新闻报道也会被重新扒出来,即使不进行相关的梳理报道,人们也会联系之前的相关新闻。


接着,作者挖掘了2008-2016年间的98源事件2000-2007年间的123目标事件,并用上图表示两类事件的关联性。如图,横坐标是目标事件,纵坐标是源事件,图上每个点颜色越深,表示源事件越能触发目标事件。可能是911恐怖袭击带给人们的感受太过深刻,之后很多事件都引发了人们对911恐怖袭击的回忆。图中白点说明,并不是所有源事件都能引发人们对目标事件的回忆。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集体记忆?

然后,作者就用数据客观地说明了信息流动的触发因素。图纵坐标就是这些因素:两个事件相隔时间越短,灾难事件的伤亡人数越多,目标事件越重要(如911),内容相似程度越高,事件类别越相似,越容易引联系。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维基百科中源事件的文章中有目标事件的链接,那人们对目标事件的关注度会大大提升。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是吻合的。


最后,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触发机制与时间间隔、死亡人数、目标新闻重要性的关联。左图,时间间隔越长,信息流动越少。中图,死亡人数越多,信息流动越多。右图,目标事件之前越受关注,当源事件发生后,越容易被记起。

经过小编对这篇文章的梳理,你是不是觉得science上的论文也不是辣么难了?你感受到数据挖掘的魅力了吗?无需拜托别人填问卷、看大量的新闻文本来进行文本分析,只需掌握数据挖掘,不仅高效便捷,还客观生动、样本量大,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没有你挖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啊哈!快快投入我们计算传播学的怀抱,说不定下一个在science上发文的就是你哦!

文章内容仅为对原文的摘选和意译,如有偏差欢迎交流。

参考文献:

The memory remains : understanding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digital age

Science Advances  05 Apr 2017: Vol. 3, no. 4, e1602368

DOI: 10.1126/sciadv.1602368

作者/编辑:张淏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2151-1090443.html


收藏 IP: 210.3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