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创新起跑线越早越好? 精选

已有 5161 次阅读 2019-6-14 11: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起跑线越早越好?

为什么说具备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越早越好?因为人的精力和创造力演化像一条不对称的正态曲线,在30岁左右达到顶点。这个顶点可比喻为正午的太阳。前一段是上升段,人的体力、精力和创造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这个阶段的人像冉冉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后一段是下降段,人的体力、精力和创造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日渐式微。这个阶段的人思想日趋保守,日趋固化,活力减弱。20-40岁是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高峰期,是创新的黄金年龄段。

如果在20岁前就掌握了创新方法,就可以充分利用20年的创新黄金年龄段,创新产出就会多。如果在近30岁才掌握了创新方法,就只有10年的创新黄金年龄段,创新产出就会较少。

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许多习惯主要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尤其12岁前(第一个生理旋回)可塑性最大,在17岁左右就基本固化了,就像骨头的韧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一样。小时侯和谁亲,长大后也如此。小时候养成了爱思考、爱探究的习惯,这种习惯会伴随一生;相反,小时候思维懒惰,长大后也是如此,很难改变。上课过度,容易使学生养成爱听不爱思的习惯,习惯于接受,变“呆”,变“惰”。一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听课、听报告时显现出来的思维惰性,都可追溯到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因此,12岁前是决定人的质量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其重要性和效率远高于大学,应配备比大学还要好的老师。少年强,则国家强。

凡事皆有方法和窍门,包括创新。掌握了方法越早越好。例如:张三20岁时掌握了犁地技术。此时正值年轻力壮,干活效率很高,犁的地多,种的庄稼多,收获的多。李四30岁才掌握了犁地技术。此时体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干活效率降低,犁的地少,种的庄稼少,收获的少。李四与张三在收获方面不仅有效率的差距,更有10年积累的差距。

因此,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养成爱好创新的好习惯。“本科学习专业知识,硕士应用知识,博士才创造知识”的观点是错误的。到了博士阶段才训练创新,毕业时近30岁了,剩下的创新黄金时间就不多了,创新成就自然就少了。

怎样才能在中小学阶段就能有效培养创新能力呢?有如下建议:

(1)提高教师能力训练水平

教师很重要。要求每位中小学教师都是博士毕业也不现实,但应注重对现有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要求每位教师科研能力很高、每门课都训练能力也不现实。可将学校的老师分两大类:负责传授知识的和负责训练能力的。前者专心传授知识;后者专心训练能力,这类教师每几个班可配备1-2名。

此外,还可聘请退休教授和大学老师到中小学兼职,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并指导中小学教师从事一些研究,提高其水平。

(2)编写能力训练教材

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各个年级能力训练的教材和指导书。这是十分可行的途径。老师训练学生时至少可以照葫芦画瓢。

(3)开设能力训练课

可开设训练能力的课程,如发明创造课、讨论课、集体活动课。在发明创造课上,让学生展示、评论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手机摄影等;在讨论课上,可就任何问题展开讨论、辩论。集体活动课上,让学生自行组织活动,锻炼组织领导能力。这些课上,把学生推向前台,成为课堂主角、主持,老师退居幕后,起指导作用。这样可养成发明创造的习惯和兴趣,锻炼批评性思维、口才、组织领导能力等。

(4)训练科研论文写作

论文是反映多种能力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炼总结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是训练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会写论文了,就标志着具备创新能力了,掌握创新方法了。因此会写论文越早越好,创新的起跑线越早越好。

我们不能输在创新起跑线上,否则,很难追赶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184957.html

上一篇:高考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无奋斗,不青春! ——2019届毕业生寄语
收藏 IP: 111.196.209.*| 热度|

12 武夷山 杨正瓴 刘全慧 吴斌 李剑超 黄永义 晏成和 汪育才 王卫 高友鹤 周春雷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