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损伤比强度理论”真的“解决了200多年来材料破坏机理 认识的这一世界性难题”了吗?
热度 1 周筑宝 2023-1-2 22:42
笔者在文献 中,分别摘录了中国日报网所发的题为 “ 中南大学这一原创性成果解决了 200 多年世界性难题 ” 以及 ES 工程结构所发的题为 “ 丁发兴教授一一砼与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应用: ‘ 地心难挖 ’ 和 ‘ 巨震不倒 ’ 一一报告总结 ” ...
169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致中南大学丁发兴教授
热度 1 周筑宝 2022-12-9 17:01
丁教授: 谢谢你赠送的专著(丁发兴等、工程材料损伤比强度理论、科学出版社 2022 年),已拜读。在此想请教你两个问题:即请你给我说明一下你提出的 “ 损伤比 ” 及 “ 损伤比强度理论 ” 二者的物理意义究竟为何(因为我从你的专著中沒看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再就是我写了一篇题为 ...
17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损伤比强度理论的题外话
热度 1 周筑宝 2022-12-1 17:27
最近在网上看到 两 篇文章 , 一篇是 中国日报网发的题为 “ 中南大学这一原创性成果解决了 200 多年世界性难题 ”, 另一篇是 E S 工程结构发的题为 “ 丁发兴 教授 ——砼 与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应用 : ‘ 地心难 挖 ’和‘巨震 不倒 ’—— ...
27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1
致董健同志
周筑宝 2022-4-8 22:17
董健同志: 你好,谢谢你在<科学网>博客上给我的留言。对于你想 “ 将最小耗能原理推广到软物质力学 ” 的想法,我认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 “ 软物质 ” 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或流动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在与其相应约束条件下的耗能过程。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建议你不妨看一下文 献 ...
25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新春的祝福与希望
热度 1 周筑宝 2022-1-14 22:55
2022年春节即将来临,笔者在此祝<科学网>的全体工作人员及各位博主新春快乐,安康幸福。希望<科学网>这个宽松、包容、能够让广大科学工作者发表各种不同科学观点和学术见解的平台,在新的一年里越办越好。 从 2017年8月至2022年元月10日,笔者在<科学网>上共发博文191篇,内容主要涉及由笔者提出并证明的一个 ...
208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定量分析河床演变过程的变分方法研究”问题的深入讨论之六:对“同行评议意见”之五所提若干问题的答辩
周筑宝 2022-1-10 22:32
同行评议意见 五 之全文 项目申请者提出根据最小功原理探讨定量分析河床演变过程,项目立项依据较充分,研究也较有意义,目前已有的最小能耗理论,是从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河床演变,而 “功”却不是一个守恒的物理量,能否由此导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可供定量分析河床演变的方程,令人担忧。再者,申请者 ...
17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定量分析河床演变过程的变分方法研究”问题的深入讨论之五:对“同行评议意见”之四所提若干问题的答辩
周筑宝 2022-1-9 23:48
同行评议意见 四 之全文 (1) 申请者的课题思路与最小能耗原理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最速降线的变分原理在最优化过程中有较好的应用。试图将其应用在河床演变分析中是一个新思路,但约束条件的给定是相当困难的。 (2) 申请者的研究目标是要建立瞬态河流动力学的新变分原理,编制通用软件。但河床演 ...
15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定量分析河床演变过程的变分方法研究”问题的深入讨论 之四:对"同行评议意见"之三所提若干问题的答辩
热度 1 周筑宝 2022-1-7 20:27
同行评议意见 三 之全文 申请者认为现有的河流最小能耗率理论或最小熵产生原理是不能用于研究河床演变规律的,这是因为河流最小能耗率理论或最小熵产生原理只有在边界条件恒定下才成立。从现有的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来看,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申请者还声称,该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最小耗能原理及其应用》 ...
2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定量分析河床演变过程的变分方法研究”问题的深入讨论之三:对“同行评议意见”之二所提若干问题的答辩
周筑宝 2022-1-4 20:46
同行评议意见 二 之全文 ( 1) 本项目拟建立一种能对河床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普适性理论,以实现对河床演变进行定量分析,项目立项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影响河床演变的因素非常复杂,实现难度较大 , 目前关于河床调整机理的一些重要理论也并不统一,现有的河流最小耗能理论用于河床演变规律 ...
157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