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睿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dic2017

博文

入门科研后的几个“雷区” 精选

已有 4317 次阅读 2019-1-8 19: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文于2017年12月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医学生之路”


前些日子,在学院领导老师的支持下笔者曾与学弟学妹分享入门科研的些许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收获了批评改进意见,自己较之前亦有所提升。近些日子正在准备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加上与学弟学妹沟通交流,颇有感慨。撰写此文,意与各位分享经验及我的一些思考,仅是一家之言,刍荛之见,欢迎各位广泛讨论,不吝赐教。

1 对待学术不端行为,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

学术不端听起来遥远,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就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自20169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有以下七种行为,存在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被认定。

(一)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七)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实际情况下,一些同学仅凭一时激动申报课题,获批之后有时会发现之后往往存在着实验或者调查难以继续进行,往往面临着是更改方向重新设计,还是应付差事编造数据的选择,相信有一些人会动了后者的歪脑筋。亦或是实验数据不理想,与预期结果不一致,出现不好解释的现象时,又当如何对待呢?再如申报的课题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执行过程中不大容易寻找创新点,挪用他人研究成果,东拼西凑。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一些同学就很有可能触碰到了这条红线。

当前中国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在线运营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http://check.cnki.net/),可以做到跨语言、多语种检测,还可自动检测观点剽窃,对表格也能进行检测,为避免剽窃抄袭他人成果的文章刊登在期刊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当然,学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和处理办法远不止这一种。

 

2 认为自己的课题意义重大,贪多贪全,但不能及。

一些同学读了十来篇文献后,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和课题,认为自己是独一家,意义重大,十分先进。殊不知自己的课题很有可能之前就有人做过类似甚至相同研究。这时还需沉下气来阅读更多的文章来寻找创新之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及课题。

当然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认为自己的课题具有代表性,想尽可能地将范围扩大,采用尽可能多的研究方法(也有自己对方法并不了解,无法选择只好堆砌的可能)。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时间精力、学识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研究难以推动。在选题要量力而行,选择那些题目不是很大, 能够深入探讨、有所创新的题目进行研究。

不同阶段产生的进步是不同的,比如从不知道如何提出一个问题,到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再到可以提出很多重要的问题,并能努力去解决;提出的问题也从不知重点,到可行性不强,直到能有一个有价值的完整的问题和构想。不同阶段取得的成就在科研路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并不是让自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的理由。在这种“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就容易犯上文中提及的错误。

 

3 设计课题没有理论依据,灵感乍现,天马行空。

当前阶段任何课题都应该有前人的相关研究作为基础,一些灵机一动产生的没有根据的“奇思异想”很有可能已被研究者证实不可能。同时课题是否有理论依据也是审批过程中判断是否应该给予资助的重要考量之一。不过也有同学可能出现矫枉过正,通篇只有他人工作,没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见识,则容易陷入创新性不足的误区。

 

4 不清楚问卷调查的目的,设置问卷不严谨,或是随意拼凑。

低年级的一些同学由于对人文社科类问题感兴趣或是专业知识欠缺想通过简单调查叩开科研大门,不少人会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而在当前互联网方便快捷的背景下,也有同学会选择在线问卷回收结果。当然这种形式值得肯定,减轻了录入数据的人工的负担,缩短了时间,与之带来的问题是一些问卷往往由于在线生成,在发布问卷之前不会进行多次的修改确定(当然并不能排除有的在线问卷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敲定,也不代表纸质问卷不存在设置随意的问题)。

像一些问卷直接套用了固定的模板而不加修改,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面向医学本科生的调查,在年级选项的设置上没有“大学五年级”的存在;再如问及被调查者“出现某现象、某行为的原因”时,没有考虑到可能被调查者并没有这种行为,也未曾出现类似现象。

在探讨成因时,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设置问题只有一些对行为的调查,而并没有对与之相关因素的调查,在最后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时,很容易出现无法解释,只能简单概述的尴尬情况。

也有的问卷直接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量表、问卷,这一点本没有错,而且成熟的量表和问卷相较之自编量表,省去了检验信、效度的麻烦,而且结果也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但是倘若不切实际的随意拼凑挪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恐怕难以得出结论。笔者曾见过不少问卷,对其“大放厥词”,认为其“一定得不出有价值的结论”,虽是句玩笑话,但设计问卷着实需要慎重。

 

5 设计实验考虑不到硬件条件及经费是否可以满足,不懂选择。

这一情况的出现我想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与指导老师沟通不够,不清楚老师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学校和实验室有什么样的设备能够进行什么样的实验,自己经过训练之后能完成什么样的实验(一些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操作训练,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也很重要)。

二是心气高,野心大,总想着完成价值极高而又十分高深的题目,得到出色的结果,而不能切合实际,对课题和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三是功底不够,学到的知识还不能够让自己对拟采用的方法有所认知,不懂选择,只知道采用尽可能多的研究方法,并不知道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为课题带来什么,更不能“讲好一个科研故事”。如果是这种情况,最好广泛阅读文献,查阅专业书籍,多和指导老师交流讨论,这样才能有所改进。

 

6 对待科研态度敷衍,发表论文草草了事。

在一些同学看来,学业成绩较之科研课题更为重要(当然这不可否认),完成研究用的是课余时间。而日常生活中琐事亦不少,倘若处理不好科研与日常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对待科研应付差事,等到在结题的时候往往会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东拼西凑一篇论文,找个“给钱就能发”的期刊发表,也算发了篇论文,有了结题的成果。但笔者劝告有这样想法的同学最好不要选此“蹊径”,因为发表了文章之后便会在CNKI等数据库中有所记录,不出意外的话,你的这篇低水平文章也可以被检索到,将会是你学术成就中不大光彩的一处,功利一些来看,在今后升学、评定职称时,这篇低水平文章恐怕会成为各位的“败笔”,如此“污点”又不好抹去,实在是得不偿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3689-1156004.html


收藏 IP: 166.111.155.*| 热度|

4 陈明义 万润兰 汪啸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