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a194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ma1947

博文

《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译者前言

已有 7547 次阅读 2011-8-16 10:19 |个人分类:译稿|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爱因斯坦, 自然科学, 通俗, 读本

感受爱因斯坦

《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译者前言

马 德

 

这是爱因斯坦少年时代曾经读过的一本科普读物。几十年过去,爱因斯坦在67岁时撰写的《自述》中依然念念不忘这本启蒙手册给他的启迪,他这样写道:

 

“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

 

“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总的说来,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这部著作(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 》是一部有五、六卷的著作)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作。”

 

从此,爱因斯坦意识到“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象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爱因斯坦所说的“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作”,就是我们现在翻译介绍给读者的这本《自然科学通俗读本》。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部《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并不只是因为爱因斯坦的阅读和推荐才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事实上,当少年爱因斯坦得到这本书的时候,它已经问世三十多年。而且在1855年刚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两年内连续重版21次。此后又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广泛传播。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这部书出版时的盛况,一点也不算夸张。

 

当年爱因斯坦读到这本科普名著并非偶然。188810月,家住慕尼黑的爱因斯坦进入路易波尔德中学学习,在这所学校他一直读到15岁。这期间,一位来自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成为爱因斯坦家里的常客。塔尔梅每星期四到爱因斯坦家来吃晚饭,这是慕尼黑犹太人帮助外国来的穷苦犹太学生的慈善行动。塔尔梅是医学院的学生,对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兴趣浓厚。小爱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及学习能力引起了塔尔梅的关注。他热情地为爱因斯坦介绍当时流行的种种自然科学书籍和康德的哲学著作,其中就包括伯恩斯坦的这本《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可见,这部著作在出版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知识界享有盛誉。

 

这部书的魅力所在,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介绍了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闪耀着科学精神的火花。

 

比如,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这样写道:

 

“科学家与普通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在于他们想问题的对象和方法总是与众不同。举一个例子来说:‘地球的重量是多少?’这在普通人看来就是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谁没事会去捉摸这个呀?但是在科学家看来,这就是一个必须搞明白的问题”。

 

几十年后,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说,人们对于从小就司空见惯的事物,都不会特别关注,“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他说他在 12 岁时,“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

 

可见,这本《自然科学通俗读本》给爱因斯坦的思想留下了多深的烙印,对于爱因斯坦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这种与常人不同的惊奇,这种在常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思维的精髓,就是科学家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科学精神的火花来点燃。而当年这本《自然科学通俗读本》正是传递科学精神圣火的一支火炬。

 

这支火炬,会不会照亮今天或明天的爱因斯坦?

 

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通俗读本》,“通俗”地感受一下爱因斯坦为什么会那样高深莫测。

 

19世纪中叶到我们今天的二十一世纪,尽管过去了一百多年,尽管人类的科学知识在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但这本书所体现的科学的精神却永远长青。一百多年后,这部“通俗读本”依然值得我们一读。

 

这部书还有另外的价值。从爱因斯坦的时代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站在时代的这头,远望时代那一头的这本小册子,看上去未免单薄了一些,粗略了一些。但它毕竟记录和荟萃了当时自然科学界的最新成果,是科学史上的一块路标。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科学界在关注些什么问题,也可以感受到当时普通人的科学常识又达到了什么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又是从一个侧面了解历史的一块活化石。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少年爱因斯坦“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作”,除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在翻译中,我们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但是毕竟是不同语言体系的转译,力所不及之处,还请读者指点。

 

本书原文作者大卫•伯恩斯坦•亚伦(Aaron David Bernstein, 1812-1884 )是活跃在十九世纪中期的犹太作家,写作的主要兴趣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介绍。

 

如前所述,本书原著出版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书中的知识介绍难免受时代的局限。为了尽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保持原作的风貌,我们在必要的地方用“译注”做了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根据1869年纽约斯密特公司(Chr. Schmidt)出版的英文版《Popular Books on Natural Science》翻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475693.html

上一篇:译稿:气候剧变推动了人类进化
下一篇:日本专家认为受福岛核辐射儿童无癌症之虞
收藏 IP: 114.252.246.*| 热度|

3 刘玉仙 王季陶 赵金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