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裴晋公

已有 3564 次阅读 2018-12-1 21:53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裴晋公

 

 

《全唐诗》卷453第一首,为白居易的《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

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尔后多少时,四朝二十年。贼骨化为土,贼垒犁为田。

一从贼垒平,陈蔡民晏然。骡军成牛户,鬼火变人烟。

生子已嫁娶,种桑亦丝绵。皆云公之德,欲报无由缘。

公今在何处,守都镇三川。旧宅留永乐,新居开集贤。

公今在何官,被衮珥貂蝉。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

襟怀转萧洒,气力弥精坚。登山不拄杖,上马能掉鞭。

利泽浸入池,福降升自天。昔号天下将,今称地上仙。

勿追赤松游,勿拍洪崖肩。商山有遗老,可以奉周旋。

这首诗并不出名,之所以会留心到它并停在此处,是因为“裴晋公”三个字有点眼熟,看到的同时便猜测是不是裴度,然后“女几山”这个山名也比较别致,足以让读者多看一眼。

裴晋公的确就是裴度,封晋国公,故称“裴晋公”。他与另一位宰相武元衡,都坚定维护中央集权、力主镇压叛乱的藩镇,藩镇派刺客入京,刺杀了武元衡,刺伤了裴度,裴度带伤主持平叛事务。他是“元和中兴”的中枢人物,出将入相二十余年,多举贤能,时人比之为郭子仪,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裴度本人,并不以诗名传世,留下的寥寥二十几首诗中,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一首五绝《溪居》: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这首诗其实也并不出奇,细究起来,大概就是“恰当”二字吧。门前有清溪,房前有古木,来往行人少,溪上有鸟啼。平平常常的景象,稳稳当当的格局——裴度这样出将入相的人物,大概最看重的就是这样平常稳当的人间秩序。

在裴度传世的二十几首诗中,并无这首女几山题诗,倒是与白居易唱和或是为白居易送行的诗就有四首(《度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白二十二侍郎有双鹤留在洛下,予西园多野水》《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西池送白二十二东归兼寄令狐相公联句》,可见他们之间的交往颇为密切。

正因为交情颇好,又推崇裴度的功业,白居易见到裴度的刻石诗时,才会忍不住跟着题一首(他见到元稹的题壁诗时,也跟着题了一首,即《蓝桥驿见元九诗(诗中云:江陵归时逢春雪)》)

开篇云:“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麒麟高阁,即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其后又有数位皇帝(肃宗、代宗、德宗、宣宗、昭宗)在凌烟阁图像工臣,总共一百人左右。唐人以立图像于装饰烟阁为至高荣誉,故李贺有“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之诗句。裴度统率诸将平定淮西之乱,封晋国公,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虽然昭宗以后的唐代诸帝没有再图像功臣于凌烟阁,但是在时人眼中,裴度是有这个立像于凌烟阁的资格的。

所以白居易此诗,开篇即说:裴晋公的功业,绘于高高凌烟阁上;裴晋公的诗篇,刻于女几小山之前。

女几山在什么地方?在洛阳市所属的宜阳县,距洛阳90公里,百度百科说这就是道家所说“七十二福地”之一、花果山的原型。岑参、刘禹锡等人都曾有题咏女几山之诗。

裴度在女几山的刻石诗,题写的时间比较早了,自从题诗以来,“尔后多少时,四朝二十年。贼骨化为土,贼垒犁为田。”这样来看,裴度题诗于女几山,是宪宗朝平定淮西叛乱时候的事情。

淮西之乱,是唐宪宗元和年间事。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并派兵四处抢掠,裴度统率诸将镇压,三年无功,后来,名将李晟之子李愬被任为西线统帅,裴度又亲临北线督战,战事才出现转机。元和十四年,李愬于雪夜攻入蔡州,一举俘获了吴元济,最终平定了淮西之乱——想当年我们还学过《李愬雪夜下蔡州》这篇课文,对于李愬命令士兵驱赶蔡州城外的鹅群来掩盖行军的喧哗声这个情节,印象十分深刻。

淮西之乱被平定后,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对裴度极其感激,却无从报答:

一从贼垒平,陈蔡民晏然。骡军成牛户,鬼火变人烟。

生子已嫁娶,种桑亦丝绵。皆云公之德,欲报无由缘。

之所以无从报答,是因为裴度并没有留在淮西,而是经常镇守在京都,所居之处有如集贤院,诸多贤能之士出入其间——这应该是颂扬裴度举贤与能的执政之风:

公今在何处,守都镇三川。旧宅留永乐,新居开集贤。

裴晋公出将入相,“公今在何官,被衮珥貂蝉”,因为不需要经常骑马出征了,所以“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髀肉复生,是刘备曾经的感慨,刘备发这个感慨时,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但在这里,连接上文,更多还是对淮西之乱被平定后、时局比较安定、不需裴晋公再一次兴师出征的欣慰吧。

安居京都,年纪渐老,裴晋公却是精神爽朗、身体健康:

襟怀转萧洒,气力弥精坚。登山不拄杖,上马能掉鞭。

白居易祝愿裴晋公能够福寿双全、安享人间富贵,不要去避世求仙:

利泽浸入池,福降升自天。昔号天下将,今称地上仙。

勿追赤松游,勿拍洪崖肩。商山有遗老,可以奉周旋。

裴度晚年因被为猜忌排挤,随世浮沉以求避祸,大概多有求仙之举,所以白居易有这样的祝愿?

 

有句话叫做:自古名将如美人,不使人间留白头。

或者是: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留白头。

悲剧收场的英雄太多。与裴度一同坚定主张平定藩镇叛乱的另一位宰相武元衡便被藩镇的刺客刺杀,连头颅也被割去,未能寻回——裴度当时是武元衡的副手,受伤后跌入河沟,刺客以为他已死而离去,裴度幸免于难。

曾经留名凌烟阁的功臣名将,也不乏悲凉结局。肃宗时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立像于凌烟阁的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铁勒族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家族死难46人,可谓满门忠烈),最终被宦官所逼而谋反,代宗惋惜而无从挽回。

或许因为这个缘故,世人总有朴素的愿望,希望善有善报,希望那些造福人间的英雄,能够安享人间福报。

有一出戏,叫做《满床笏》,说的是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都来祝寿,他们都是朝中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将笏板放下,放满了象牙床——唐代官员考勤制度据说挺严格,郭子仪的寿筵如果不是休沐日,子婿们大概请不了假,下朝后直接来赴宴拜寿,所以手里都还捧着笏板?又或者是隆重的正式场合,穿官服时都要捧上笏板?

郭子仪因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封汾阳王,四朝重臣,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年八十五而终,富贵寿考俱全,子婿皆居高位,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

这才是世人眼中英雄最应有的结局,几乎满足了他们所有的美好祝愿。所以,“满床笏”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到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红楼梦》里也曾借用了一回)

所以,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在描述了裴度的功业之后,还要纵笔描绘裴度的高官厚禄、福寿双全、安康健朗,比之为地上神仙。这也是他对裴晋公的祈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149376.html

上一篇:慢慢读唐诗之一期一会
下一篇:慢慢读唐诗之贡橘
收藏 IP: 59.172.4.*| 热度|

8 武夷山 张叔勇 贺玖成 鲍海飞 韩玉芬 吴晔 许培扬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