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李将军 精选

已有 7840 次阅读 2017-12-9 21:47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李将军

 

飞将军李广,是唐诗中比较经常出现的形象,有的时候是直接写李广,有的时候是借了李广的名号来颂扬某位同样姓李的将军。

直接写李广的诗句,著名者约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史记·李广列传》称:“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王昌龄此诗,后两句显然是化用了这一段史实。

卢纶《塞下曲》则写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也是李广守右北平时候的轶事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高适《燕歌行》全诗较长,开头写边塞征战之肃杀紧张,忽出一笔,写军中将士苦乐之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随之又写征人与家人的相互思念的悲伤:“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最后又转向沙场征战,征人虽然有为国捐躯之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但是仍然会长长喟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为什么要追忆李将军?

李广传记中称:“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对比高适诗中那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可知征人为什么会怀念李广,此其一也。

其二,或在于: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故而司马迁称李广带兵:“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论者或以李广兵法喻李白之才,天马行空,无迹可寻;以程不识这一类型的兵法喻杜甫之才,法度严明,可循迹而学。二者各有其长,不过于普通士兵而言,李广之宽缓,无疑更有诱惑力,尤其是这宽缓并未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司马迁对李广极为推崇,于传末赞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然而,李广如此名将,终其一生,未得封侯。其从弟李蔡,“蔡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广的部将之中,“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惟独李广自己“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李广不由得发出深深的疑问:“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原因何在?

王维《老将行》中感慨: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李广数奇,语出其列传:元狩四年,李广从卫青击匈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何谓“数奇”?

李广守边,匈奴数年不敢犯;然每次出征,总是阴差阳错不得战功封侯:

马邑之战,全军无功而返;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李广带着伤病夺马逃回,“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元朔六年,李广“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汉承秦制,以斩首计军功,此次出征,独李广军无斩首之功,也许是没有遇上匈奴军,也或许是匈奴军闻李广威名而远遁;

两年后,“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以四千敌四万,李广却能坚守一天一夜直至张骞来援,这是只有李广才能做到的壮举,然而士兵死伤殆尽,也无力追击匈奴,由此功过相当,不赏不罚。

总结上述史料,大略可见李广不得军功的原因之一了:声名太盛,每次一上战场,便是一个光闪闪的活靶子,非常拉仇恨;也是一面光闪闪的锦旗,敌方以夺旗为莫大荣耀(李广被生俘,原因之一,是因为匈奴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树大招风,此之谓也)。匈奴兵力若占优势,一定全力围攻李广,这样的情形之下,要得斩首之功,很不容易;兵力若占劣势,一定闻名即遁,草原大漠,茫茫无边,李广要斩首得功,同样很不容易。

李广这个拉仇恨的体质与声名,在景帝时期已经非常引人注目了:平定七国之乱后,李广“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也有论者不以为然,以为李广不得封侯,并非数奇,真正的原因,其实司马迁在传记中已经写明了:

平定七国之乱时,缺少政治敏感性的李广,接受了梁王所授的将军印,结果还朝之后,“赏不行”——景帝一定很恼火;

李广闲居时,曾被醉酒的灞陵尉喝斥责骂、令他不得夜行、只能露宿于亭中。武帝任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这件事颇有争议,或以为李广快意恩仇,但也有不少论者以为李广此举颇有偏狭之过;

汉人常信望气之术,李广屡屡不得封侯,心中郁郁,询问某位望气士,望气士请李广扪心自问,是否有问心有愧之事,李广承认,他为陇西太守时,曾诱杀降者八百余人,至今犹深为悔恨,望气士由此得出结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白起在被迫自杀前,反省自己功多反被害的原因时,也将之归因为长平之战的杀俘。

司马迁对李广的推崇,并不妨碍他以史家之直笔写下李广的这些缺陷,言外之意,尽在其中。

又有论者将李广不得封侯归因于汉武帝时期关陇军人与外戚军人两大集团的矛盾,后者以卫霍为代表,其后还要加上李广利,外戚军人的强势,必然会削弱传统的关陇军人的地位与力量,李广的境遇,李敢之死,李陵的结局,皆受其影响。

唐人爱写李广,原因或许非一:

李唐皇室,奉老子为始祖,而又将自己的族谱有据可查地追溯到李广,故而,以李广入诗,以及对李广的同情与颂扬,非常政治正确、合乎主流;

边塞诗的盛行,本来就令诗人易于将前朝名将入诗,前朝名将之中,李广声名之盛,经历之传奇,受士卒之爱戴,尤为特出,能与之相比者寥寥无几;

而李广一生,坎坷起伏,才气天下无双,终究不得封侯,直至最后一次出征匈奴,李广军失去了向导,迷失了道路,按律应该由刀笔吏审问定罪,李广郁愤之极而举刀自杀,临死前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读史至此,多少诗人会有感同身受的悲慨?怀才不遇,天命不与,不独李广,也有你我。

梁启超作《李鸿章传》,曾有一句极具概括性的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司马迁作李将军列传时,或也有此同感:“吾敬李将军之才,吾惜李将军之识,吾悲李将军之遇。”

唐人诗中的李将军,显然少了中间一句:“吾惜李将军之识。”也许诗人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也或许只不过是因为偏重于感性的诗歌本来便是为了抒发对李将军的敬仰与同情之情,而非细细分析“李广数奇”的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088951.html

上一篇:慢慢读唐诗之和天才作朋友
下一篇:慢慢读唐诗之春晓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13 尤明庆 文克玲 郭战胜 陈鹏 李方和 王从彦 董全 徐耀 黄永义 贺玖成 钟炳 赵宇 张叔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