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牧野之战(三)

已有 2527 次阅读 2017-7-13 15:4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牧野之战

牧  野  之  战

扶  兰

                            三、费中

[  妲己在成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忙碌于认识朝歌这个华美壮丽的都城。

纣王很乐意陪同妲己去认识朝歌。

他在这座都城上花了无数的心血,才使它呈现出今天这样的风姿。

笔直而洁净的街道,整齐划一的房舍,郁郁葱葱的花木,以及弥漫于城中的酒香,令得朝歌恍若梦乡。

而妲己无疑是第一流的鉴赏者。

她懂得欣赏这样的壮美景象,懂得体会他极力描摹的宏大风格。

在广阔的城郊苑囿中,妲己第一次见到了大象。

驯象师恭敬地向她和纣王行礼,请示纣王是否想检阅象队。

象队遵命表演进退起伏,空旷的大地上,只听得见驯象师的号角声。

妲己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声:“这就像一支军队一般整齐。”

纣王脸上的微笑不无得意又满含欣喜:“你说得很对,这就是一支军队。我曾经用它征伐过东夷。”]

殷周之际,中原大地的气候温暖湿润,竹林长满河谷,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随处可见。

据说直到北宋之时,湖北一带,还曾有大象出没。

所以史载纣王初次伐东夷时出动象群,并非凭空杜撰。

驱使庞大的象群作战,看起来也很符合纣王好大喜功的性格。

[  对于纣王的解释,妲己“噢”了一声,微微睁大了眼:“大王检阅象军,是不是还想再用它征伐东夷?”

对两名刺客的酷刑,或许吓阻了下一批刺客,但却不能让东夷服输来朝。

下一次征伐势在必行。妲己完全明白这一点。

但是纣王皱起了眉。

要再次征伐东夷,他遇到了新的困难。

那就是庞大的军费如何筹措。

这个困难他并不想和王后商谈。]

为什么不想和王后商谈?

这个问题,恐怕得从王后的“姜”姓中去寻找。

前文猜测吕尚——也就是姜太公与纣王王后的关系。

继续翻看资料后,发现自己对“姜”这个姓真的了解太少。

姜姓,出于邰氏,相传为炎帝之后,申(——周幽王王后便是申侯之女)、吕、许等当时大族,为四岳之后,均出于姜姓,吕尚就是出自于姜姓的吕族首领。

姬氏的始祖,被尊为农神的后稷,便是由姜嫄所生。周人的传说中,姜嫄履大人迹——也就是踩了巨人的足印——而有了身孕(一个典型的上古先民知母不知父的神话故事),生下男婴,以为不祥而弃之于郊外,但是飞鸟翔集为弃婴取暖,猛兽出没为弃婴哺乳,冰天雪地中,多日不死,族人以为神迹,方才抱回抚养,故名为“弃”,后来又名为后稷。

周人“世以农业兴”,便始自于精通农艺的后稷。

姬姜二姓,世世联姻,文王正妃称为文姜,武王正妃名邑,称为邑姜。

姬姜二姓的关系,恐怕要远比姜氏与殷王室的关系密切。

在周人的赫赫武功、八百年王朝的背后,姜姓那巨大的身影无处不在。

既然如此,纣王为什么要娶姜姓女子为王后?

唯一的答案是:周人的势力膨胀太快,殷王室已经感到了威胁。纣王的祖父文丁(?)杀周文王之父季历,便是一种应对之策;纣王之父帝乙,嫁妹与文王(《周易》中有“帝乙归妹”之辞),也是一种应对之策;纣王囚文王,娶姜姓女,同样是一种应对之策。

虽然姜王后已经为纣王生儿育女,看起来已经完全融入到殷人的社会之中,但在纣王心中,恐怕始终不能忘记,姜姓与姬姓的密切关系吧。

但是妲己是不同的。

她如此年轻、热情,毫无保留地向纣王奉上自己的赞叹、惊喜与仰慕,又如此聪慧,善解人意,能够体会纣王最细微的意念。

如果你是纣王,又会作何选择?

[  纣王向妲己谈起军费的问题。

妲己皱着眉听着,皱着眉思量着,忽地问道:“军费不够,太师与少师为什么不想办法呢?要是他们想不出办法,总有其他人可以的。我们这样的上邦大国,必定人才众多,难道就找不出这样的人?我才不信!”

她说出“我们”这个词时,是如此自然。

纣王微微一笑。

姜王后始终与他、与殷人保持着某种距离。“姜”这个姓,给了她太多的尊严与高贵,也给了她太多的顾虑与束缚。

但是妲己却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看作是与商王一体的女子。

纣王答道:“太师和少师,关心的只不过是朝堂上的仪章制度是否周全。至于我的那些叔伯与兄弟,除了喝酒,除了抱怨我派给他们的职位不够好,什么也不会!”

妲己认真地想了一会,说道:“我听宫人说,有几位宗亲还是很能干的。”

纣王斜睨着天边垂下的长云:“我知道有几个人颇有贤能之名,王叔比干正直聪明,王兄微子启宽厚仁慈,王弟箕子坚韧踏实,族弟伯夷、叔齐高洁端正——这些人都有贤能之名,论起朝政来,一个比一个能说,但是要真正干事,一个都派不上用场!重整都城、征收赋税、控扼各地侯伯、弹压反叛方国、甚至于校定乐舞——没有一件事,是他们能够干好的!”]

写纣王时,常常想到项羽和隋炀帝,这三个人何其相似!

聪明、强健、风雅;任性、自负、暴戾……

项羽听信反间流言赶走军师,是不是因为,他觉得军师的智谋夺走了他战无不胜的统帅光芒?

以文辞自傲的隋炀帝杀掉一个著名的文人后,沾沾自喜地说:看你以后还能不能写出“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句子来!

纣王“智可拒谏”,一个聪明而自负的君主,在他眼中,只怕的确是看不惯任何能够与他争辉的宗亲贵族的;在他看来,很可能会觉得,任何一件事情,让他来做,都会比这些人做得更好。

[  也就在这时,透过象群踏起的漫天尘烟,站在高台上的纣王和妲己突然望见了远处奔逃与追赶的人影。

策马而逃的那个人,望见象群后,不但不避让,反而向象群这边奔来。

他后面的几骑紧追不舍。

扈卫的武士从两边赶过去阻拦,但是逃亡的那人赶在他们合围之前,驰入了驯象场中,径直向纣王所在的高台疾驰而来,一边策马一边高喊着。

追兵被武士拦住,正在交涉之际,逃亡者已经靠近高台。

他在高喊:“我不是刺客!我是有扈氏的逃奴!”

阻拦的武士因而踌躇不前。

纣王向妲己解释道:“两年前我颁下法令,只要逃奴能够踏入朝歌境内,便不再受原主捕拿。”

妲己只一转念,便笑了起来:“大王这法子真是好,这么一来,朝歌的人必定会越来越多。”]

在那个地广人稀的时代,劳力不足,争夺奴隶,是极为重要的解决办法。

纣王如此霸道地公开收容各邦国的逃奴,各邦国敢怒而不敢言。某位老先生由此认为,武王伐纣,动员的盟国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种实际的利益之争而加入进来。武王为此与各国约定:互不收容逃奴;如有捕获,一定要送还原主。

要收容逃奴,得有足够的实力震慑原主;而要吸引逃奴,可能必须得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吧?

不知纣王制定了一些什么样的优惠政策。

虽然不至于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凡逃入城市的农奴均可成为自由人,至少还是得给逃奴一点儿好处的。

这种好处,可能会因为各邦国的互相竞争而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纣王的这种做法,对当时各国来说,是一种致命的威胁。

也难怪各邦国要倒向周人。

不过纣王是不管这些的。

他深信各邦国没有人敢向自己挑战。

[  驯象场是在朝歌郊外,也许正因为此,有扈氏的追兵才不愿退出,哓哓不休地与武士争辩,想必是争论说逃奴尚未进入朝歌城,想要追讨回来。

直到弄明白商王在此之后,有扈氏的追兵仍旧在附近徘徊,不肯退去。

妲己打量着被武士带往阅兵高台的那名逃奴,侧着头一笑:“那逃奴真够聪明的,他要不是向这里逃,只怕来不及进朝歌城就会被追上。我想他看到象群时一定猜到了大王在此,也猜到了大王绝不会让有扈氏的追兵放肆得在大王眼底下缉拿逃奴。”

一个聪明的奴隶,和一个聪明的贵族,给纣王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无论这个奴隶如何杰出,无论他是以何种方式沦为奴隶,打上这个烙印之后,他永远只能仰视高高在上的商王。

所以纣王对这个聪明的逃奴,已经有了好感。

只是那逃奴身上有一些令他感到有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妲己却已经说了出来:“真奇怪,那逃奴骑术很好啊,看起来像是养马奴。有扈氏可不太擅长养马。”

那名逃奴被带上来,拜伏在地,喘息着说道:“有扈氏罪臣费中,拜见大王与王妃!”

他行礼的方式与说话的口音,以及方才表现出来的熟练的控马之术,都表明他受过很好的贵族教育。

纣王意外地“哦”了一声。

这个狡猾的家伙,居然骗大家说他是个逃奴。

难怪得有扈氏的追兵不肯退去。

毕竟商王收容的只是逃奴而非罪犯。

妲己却已惊呼一声:“费中!你就是那个费中!”

纣王更为意外:“你听说过这个人?”]

在纣王后期,由罪人提拔上来的费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武王伐纣时,特意将他提了出来批判,罪名是“兴利”,可能是因为费中负责了纣王的财政,用各种方式敛财,大大违背了武王的道德观或是政治观。

这样一个人,该是什么样的出身与来历?什么样的心性与行事风格?

史无明载,因此下文有关费中的描写,基本上是凭空设想,希望还不算太离谱。

[  妲己叹了一声:“有扈氏与有苏氏比邻而居,费中是有扈氏的天官正的长子,下一任天官正,我怎么会没有听说过呢。我只是不明白,天官正世世相传,极受族人敬仰,地位崇高,费中怎么会落得这样狼狈?”

主掌天文的天官正,担任着人与神沟通的重任,在各邦各族中,地位超然而又高贵,的确很难想像他们落难的情形。

费中抬起头来望向妲己。

对这个邻邦的美女,他也是久仰其名了。

纣王和妲己打量着费中。

一路奔逃,满面风霜,发须篷乱,却掩不住他原本十分俊爽的一张面孔,一双眼睛,仍旧是灼灼闪亮。

只不过对视之间,费中已经明了自己的处境仍旧危险,纣王尚在犹豫之中。

他立刻说道:“大王,费中慌称逃奴,已犯欺骗大王之罪,理当领受大王惩处,绝无怨言!”

他宁可在朝歌领受欺骗商王之罪,也绝不回有扈氏受刑。

纣王已然明白他的用意,哈哈笑了起来。

这是个匍伏在他脚底的聪明人。

就如一条乞求主人收容的猎犬。

妲己则不无同情地在纣王耳边小声说道:“欺骗大王可是死罪啊,他居然自己认了,看来真的是已经走投无路了。真可怜啊。大王就留下他吧。”

在妲己的心中,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作为战败者的贡品来到朝歌,与费中作为逃亡的罪臣来到朝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但是在心底深处,她仍是对如此潦倒的费中产生了连她自己也不曾察觉的深深同情。

于是自然而然地开口请求纣王收容下这个近于狡猾的罪臣。]

费中在有扈氏究竟犯下了什么罪行?

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他代替老父观星时,误判天象,贻误了农时,害得老父内疚而死,由此在族中再无立足之地。

恐怕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一个可能的推测是:费中是理财专家,却又是天官世家出身。

他是否会利用自己对天象的了解,从中牟利呢?

即使在今天,对气象的预知都能够帮助商家洞察先机,何况在那个农业时代?

[  费中是以欺骗商王的罪名被带入朝歌的,有扈氏的追兵只能悻悻而退。

三个月后,费中被赦免,开始在驯象场作一名小吏。

又三个月后,费中被提拔成管理驯象场的小臣,代替了原来任此职的一名宗亲贵族。

收容费中,贵族们都颇有微词;赦免他时,朝堂上已经议论纷纷;及至授他职位,议论更是日甚一日;现在居然被他挤掉了一名宗亲!是可忍,孰不可忍!

纣王对朝臣们的抗议嗤之以鼻。

他觉得自己慧眼识人,费中的确是个非常能干的官员,任何事情一到他手中,都会变得井井有条。

王叔比干再一次提起此事时,纣王很不耐烦地答道:“哦,这件事啊,我记得武丁帝在位的时候,还曾将一名筑城墙的奴隶傅说提拔为太师,也没见怎么样啊!”

费中的身份,至少比奴隶高贵得多吧?

比干皱着眉头答道:“武丁帝当年,梦中得神人指点,授以中兴大商之贤臣的画像,武丁帝按这画像才得以找到隐于奴隶中的傅说。这是天帝的指引,怎么能相提并论?”

纣王斜睨他一眼:“这么说,如果我也有天帝指引,提拔费中,你们就无话可说了?”

比干板着脸道:“天帝指引,岂可用‘如果’来假设?”

纣王冷笑:“我乃天帝元子,天帝有何意旨,难道我不知道,你们这些人反倒知道?”

殷人祖祖辈辈都坚信,天帝就是殷王的祖先,每一代殷王,死后都会回到天帝身边,护佑着人间的一代代殷王。每一代殷王,都被视为是天帝元子——天帝在人间的象征。

比干无辞以对。

费中的职位节节上升,最终成为纣王最重要的理财专家。

费中是一个开端。

四方罪臣闻风而来。

在这些投入纣王护翼之下的罪臣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那就是:费中、恶来、飞廉。

飞廉曾经奉命征伐东夷。牧野之战后,飞廉誓死不降,率军撤往东夷,武王一路追击,恶战之后击杀飞廉,才荡平纣王遗留下的最后一枝军队。

恶来是飞廉之子,负责王宫的禁卫,是纣王最信任的人之一。

殷商贵族们私下里咬牙切齿地骂他是一条恶犬,一个“工毁谗”的小人。

朝臣无形之中已经分为两大阵营,中立者左右为难。

纣王可否感觉到,他脚下的土地已经裂开?]

恶来的角色,是不是有点儿类似于克格勃、内务部、中情局之类?专门负责监视一切不轨行迹,向纣王报告。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纣王如此信用这些人,是宗室贵族对他离心离德的重要原因,武王于牧野之战前,所宣布的纣王的罪状,其中就有这一条:不用宗亲,反用罪臣——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信是使,是崇是长。

但是纣王为什么要如此信用这些罪臣?

是不是因为,相对于宗亲贵族(譬如一直对失去继承权耿耿于怀的微子启)而言,他觉得这些人对自己更忠诚?

这些人都是走投无路的罪臣,唯一的庇护者就是纣王。

对纣王而言,也许他们的忠诚,才是最可靠的。

在牧野之战后,唯一没有背弃死去的纣王的,可能只有飞廉这些人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066128.html

上一篇:牧野之战(一)
下一篇:牧野之战(四)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