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jians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ijianshi

博文

中华文明目前来看可以推到4000年前

已有 2696 次阅读 2019-1-14 15:5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昨晚看了朋友圈发了一篇由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员写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觉得写得不错,但我觉得作者还没有点中中华文明更早起源的要害,根据我十年前的研究(未成文发表),中华文明至少可以上推到4000年前,是没有问题的。实证就是环太平洋的人面岩画,这些岩画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上下,我当时的观点就是促进蚩尤部落一个分支通过百令海峡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祖先的动因是因为蚩尤部落居住区域发生了天灾,确切说就是女蜗补天传说故事来源的模板,一场陨石雨撞击到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特别可能的是目前的河北山东等地,导致蚩尤部落的分崩离析,我的观点是良渚文明就是蚩尤文明南部分支的代表,而蚩尤文明应该是一种沿海文明,北到目前的河北和朝鲜半岛、南到浙江福建一带,因为是海上文明,则蚩尤文明的一支很可能是构成日本大和族早期起源的人种基因库;蚩尤一支北上进入阴山成为北方匈奴族和其它戎族的祖先;蚩尤另外一支沿西伯利亚沿海北上通过阿留申路桥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蚩尤一个分支进入中国南部成为南部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我猜想蚩尤部落不单单是一个部落联盟那么简单,很可能已经形成的类似朝贡体系,中心可能在江苏浙江区域,特别是苏中和苏北,构成东夷的祖先,目前来看这个区域的姓氏非常特别、繁多。根据淮南子中关于洪水和大火的记载(“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可能是因为陨石撞击地球导致的海啸和火灾(那时中国东部的森林覆盖率应该非常高)。因蚩尤部落居住在沿海区域,收到的损失严重,不得不向内陆特别是中部和西部迁移,引发和当地黄帝和炎帝部落文明的冲突,因为耕地是有限的,资源稀缺,部落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蚩尤部落战败后,发生了上述几支的迁徙方向。早期的中华文明是蚩尤部落文明和内陆的炎黄部落联盟的综合。


天津地震局一位退休的研究员曾写过女蜗补天的神话传说和陨石雨的关系。而这次撞击发生的时间也在距今4000年前。可能正是这次(或者连续)撞击,使得蚩尤部落北方分支不得不向阴山和西北利亚环太平洋沿海区域迁移。


其实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的论断并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研究。2017年,美国科学院院士Joel E. Cohen教授(他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人口学家、数学生物学家)曾受我和欧阳芳博士的邀请参加了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一个内部研讨会(2017年适值他及其学生在北京召开世界生态学大会,我们顺道邀请),他做了一个美洲锥虫病的研究,其中展示了在南美阿根廷一些区域锥虫的传播途径(动物、人体)(研究成果发表在2017年的PLoS Tropical Diseases上,论文题目:Chagas disease vector control and Taylor's law,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6092),其中在一张ppt上展示了一位当地妇女在防疫宣传工作,我的同学欧阳芳当时问Joel为什么她长得那么像中国人,Cohen博士给出的回答是他们就是中国人的后代(印第安人祖先源自中国的意思)(这里我并不是说Cohen博士支持我关于蚩尤部落的猜想,而是说从人种上印第安人和中国人在长相上是非常像的,纯正的印第安人很可能和古中国人基因相同)。很遗憾,我没有机会去南美考察当地印第安人的长相,但是听过欧洲殖民者屠杀了印第安男人,而和当时强制和当地土著女人交配,生成带有白人血统的混血印第安人。我并不是一位人类学家,但我想在南美一些相对封闭的区域存在没有被欧洲人血统污染的印第安人,那么他们的长相很可能与我国早期人类类似。其实最近在读查尔斯·达尔文《贝格尔号航海志》中,有一段中文翻译,大体是当他们登录到美洲一个区域,当地印第安人手持“竹制”的长矛去攻击他们(如果中文翻译没有错误的话),那么竹子作为中华先民很早就普遍使用的材料(食用、生活材料、军事用途),南美本地的竹种被迁徙的蚩尤后人使用就不足为奇了。我很早就想到,既然南美有竹子分布,而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在中国区域使用竹子那么普及,到了美洲也一定会最大可能地利用当地在竹子资源的。我的疑问是在玛雅文明的象形字中应该一定会有“玉”(既然良渚文明中发现玉器)和“竹”(既然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材料)两种字体或者偏旁部首!如果我的推测是真的,那么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屠杀当地印第安人,则变相摧毁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海外分支。这种种族灭绝是对中华文明的一大严重的蹂躏。顺带提一个字“箐”,这个在女孩子名字中普遍用到的字,翻开字典,很少有详细的解释,根据我同事王福升副教授长期的研究,认为是金佛山方竹或者其它方竹类的别称!就是那种靠近地面,竹秆外形为方形,往上则变为圆形的那种竹子,其实中华文化很多在长期发展中慢慢丢失,但是慢慢又被再次发现。人类的知识就是不断的被发现发展,又因为种种原因(例如:战争)丢失被不断忘记,又再次被发掘并掌握,又不断被忘记的循环中。



本文作者:时培建,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副教授,美国昆虫学会年报(SCI核心刊物,112年出版历史)编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2635-1157018.html

上一篇:大叶植物的叶片可以用一个通用的几何学模型(简化的Gielis方程)来预测其面积
下一篇:中国自然科学之所以达不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于管理层过度强调形式建设而不是内涵建设
收藏 IP: 180.111.5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