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获奖感言!

已有 8365 次阅读 2018-11-19 08:4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1118日下午,2018科学未来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袁隆平、李家洋、张启发获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的获奖感言如下:


8ac8ea51-6680-46c7-898c-e017c8c23bb7.png

袁隆平先生获奖感言(部分):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由于身体原因,非常遗憾不能到北京参与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虽然不能到现场出席,但我仍然可以感到颁奖现场的热烈氛围。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未来科学大奖评委会评选我为生命科学奖的获奖者之一,我把这一奖项视为很崇高的荣誉,我认为由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未来科学大奖是极高层次的民间科学奖项,这是社会对我国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同。特别是作为杂交水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代表杂交水稻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向一直关心和帮助我们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表达诚挚的感谢和敬意。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小平同志把科学技术提高为第一生产力,把知识分子列为工人阶级组成部分,这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极大鼓舞。杂交水稻的发展也是被视为第一生产力而得到发展的,在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700万公顷,种出杂交水稻的粮食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中国人口,杂交水稻为摆脱中国粮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仍然有很大的产量前景,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发展超级杂交稻,并且已取得较好的成绩。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在商业生产上达到了每公顷10吨左右,在示范田中最高产量超过18吨。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我衷心希望杂交水稻可以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

张启发先生获奖感言(部分):将水稻打造成我们国家标志性的科技成果!

尊敬的未来科学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尊敬的未来科学奖理事会委员,各位嘉宾,非常感谢未来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让我与李家洋、袁隆平两位先生分享今年的生命科学奖。我们三位都是从事水稻研究的,这项奖励实际上是对我国水稻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我国农业科学家的奖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农业科学家们相互鼓励,广泛合作,成就斐然,今天的成果实际上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晶。我们的学校,华中农业大学,我们的实验室,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个人的成长,为我们团队的成长,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团队的老师们和学生们,也为我个人的成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的荣誉应该归功于同行们。感谢这一成果背后的同事们和学校的领导。放眼未来。今后的道路还很长,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水稻造福人类,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要努力提携后学,培养青年才俊,不断攻坚克难,进一步将水稻打造成我们国家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为造福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李家洋先生获奖感言(部分):初心不变,做好一块铺路石!

今天参加2018科技界盛典,我是非常荣幸,今年的生命科学获得者都是从事最普通的研究。我心里充满了感激,我感激提名者,科学委员会,评审专家和捐资者,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团队,今天实验室同事们都在会场,我们团队成立20年来是一支梦的队伍,我们这个团队团结友爱,我们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正是他们的团结协作,我们才有如此的荣誉。我们20多年走过来的路是非常的不容易,正是他们的工作我们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感谢我的老师们,正是这些老师,让我从一个懵懂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个科学家,还要感谢我的同事们。最后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妻子,正是由于妻子的付出,我才能全身心的投入科研。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经历了国家发展最快的时期,所以我们很幸运,我们再巨大的变革之下做出自己的一份工作,初心不变,做好一块铺路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147011.html

上一篇:夜幕下金黄色的银杏叶更有韵味!
下一篇:20181119——锥头麻(Poikilospermum suaveolens (Bl.) Merr.)
收藏 IP: 211.67.31.*| 热度|

6 刘旭霞 梁庆华 杨正瓴 宁利中 冯大诚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