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读报随想-6:好一位数学“独行侠”!——张益唐给我们的启示 精选

已有 16124 次阅读 2013-7-22 08:16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张益唐, 孪生素数猜想, 数学独行侠

《中国科学报》的周末版最有看头,送达我手头时常在周末的“尾巴”,往往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其中的“人物周刊”最好看,让我“认识”了不少当今科苑中的风云人物。昨天下午,就在报上邂逅了一位了不起的数学“独行侠”——张益唐,忍不住想写上几句。专栏文章的题目是“孤独的数学家”(见《中国科学报》2013719第五版),作者是香港浸会大学的汤涛教授,一位颇有建树的数学家,在该文的侧记里讲述了他与张益唐的关系(见链接)。

 

先转引此文的题记:

张益唐的故事之所以特别轰动的原因在于,作出巨大数学贡献的他已经接近60岁,之前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讲师。

20127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益唐在科罗拉多州好友齐雅格家后院抽烟,20多分钟里他犹如神明启示般地想出了主要思路,找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特别突破口。

张益唐在孪生素数问题上的突破,如同一块巨石丢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大波,给近来稍嫌沉闷的国际数学界带来了一种蓬勃生机。汤涛教授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得很精彩,因此我继续“偷懒”,录下文章的首段内容:

2013417,一篇数论论文被投递到纯粹数学领域最著名刊物《数学年刊》。不到一个月,论文所涉及的顶级专家罕有地暴露自己审稿人的身份,信心十足地向外界宣布:这是一个有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极了。这位评审人就是当今最顶级的解析数论专家亨利·伊万尼克。

顶级专家的高度评价被科学界泰斗级期刊《自然》敏锐地捕捉到了;2013513,《自然》催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哈佛演讲。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个学术界的‘隐形侠’,第一次站在世界最高学府的讲台上,并告诉世人,我走进了世纪数学猜想的大门!哈佛的讲台下面座无虚席,连过道上读站满了人。演讲内容被即时传到网上,网上不少人在刷新网页等待最新消息。

2013514,《自然》在‘突破性新闻’栏目里,宣布一个数学界的重大猜想被撬开了大门。518,《数学年刊》创刊130年来最快接受论文的记录诞生了。

世界震动了!520,《纽约时报》大篇幅报道了这个华人学者的工作。文章引用了刚刚卸任的《数学年刊》主编彼得·萨纳克的讲话:‘这一工作很深邃,结论非常深刻。’522老牌英国报纸《卫报》刊登文章,文章的标题是:鲜为人知的教授在折腾了数世纪数学精英的大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印度主流报纸吧作出这一非凡贡献的人,与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相联系。

这位作出重大数学突破的就是张益唐,由于对数学界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破冰性工作,使他从默默无闻的大学讲师跻身于世界重量级数学家的行列。

这是一个永久的疑问:为什么要研究数学猜想?短视地回答这一问题很困难。纯粹数学的研究很像体育比赛。刘翔跑那么快有什么用?世界短跑记录的刷新、跳高纪录的刷新有什么用?但这并不妨碍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很多数学大猜想的突破很像顶尖高手的棋艺对决,是世界纪录的突破。

接着,作者浅显生动地介绍了孪生素数猜想的内容。孪生素数指的是:差为2的素数对,例如,(35),(57),(1113)等。几百年前就有个“孪生素数猜想”:有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p+2同为素数,也就是说,孪生素数对有无穷多个。这一猜想至今未得到证明。人们发现,数越大,孪生的素数越少,已发现的最大孪生素数达20多万位,再往后,要找到一对新的孪生素数至少得花两年时间。

那么,张益唐做了怎样的突破?他在《数学年刊》上发表的论文题为《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数对(p,q),其中每一对中的素数的差,即p与q的距离,不超过七千万。

汤涛在文中说:“如何理解张益唐的结果呢?诺丁汉大学物理教师安东尼奥帕蒂拉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假如在素数王国里素数只能找临近的同类结婚,那3、5、7、11这种小素数找对象都很容易。但素数越大,对象就越难找。但是根据张益唐的发现,素数和下一个素数的距离,应该小于或等于七千万。孤独的数字不会持续孤独下去,总有另一个素数与之匹配。换言之,对于‘大龄光棍’素数来说,七千万步之内必有芳草。”另外,用张益唐提供的方法,在做一些工作后,这个“七千万”可以大大缩小。可不,张益唐论文发表后才一个月,另一个华裔数学才子陶哲轩发起的讨论班上,这个数字就缩小了上千倍,变成了6万多!

有汤涛的话来说,张益唐把寻找孪生素数的问题从“大海捞针”变成了“水塘捞针”,甚至可以“游泳池捞针”,但要变成“碗里捞针”则尚费时日。不管怎么说,门已打开,路已开始延伸……

 

然后,话题转到张益唐的艰难探索之路。故事有点长,浓缩起来说,大致如下:

张益唐1978年进北大数学系,才华初露。

1982年,成为硕士生,师从著名数学家潘成彪,为数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到著名的普渡大学攻博,研究雅克比猜想,苦干七年,结果乏善可陈,眼界极高的张益唐不屑把博士论文结果整理出来发表;更糟糕的是由于意气不相投,他与导师的关系糟得一塌糊涂,导师甚至不愿意为他写求职推荐信,张益唐连博士后的位置也没找到。

1992~1999年,张益唐坚持研究数学难题,但没有固定工作岗位,只能做临时工,干各种杂活,如在餐馆打工等等。

1999年,在北大1980级校友唐朴祈、葛力明鼎力帮助下,张益唐加盟新罕布什尔大学。此校虽有百余年历史,但只是一个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大有名气。但张益唐总算有了栖身之所,有了基本的工作条件,在系里“明星教授”葛力明的关照下,得以在14年中,潜心研究大问题。直至今年春天才“修成正果”,其时,他已届58岁,双鬓已生华发。

如果你以为张益唐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独行侠”,这就错了,在他“落魄”的六七年间,很多华人(尤其是北大校友)向他伸出了援手。有一位北大化学系校友事业有成,很为在逆境中还在做数学大问题所感动,想资助张益唐,又怕张不接受“嗟来之食”,就每个季度请张来帮他的连锁店报税,使其用简单数学对付“小菜一碟”,取得优厚报酬,从而有精力应对数学难题。

如果你以为张益唐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书呆子,那也错了。他当过北大学生会主席,擅长于音乐、体育、演讲,是NBA的铁杆球迷,而且一斤“二锅头”下肚也面不改色。他只是追求做大学问的普通人。他一举成名之后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想一想:张益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我们最应该学习他的坚韧和淡定,他的荣辱不惊和百折不回。从1985年到1999年,他经历了多少挫折!北大才子、名校博士沦落到为餐馆打工,在常人看来,无疑是失败、潦倒,他却安之若素,矢志不渝地钻研学问。

我们应该学习他认准人生大目标,做大学问,解决大问题。为此,心甘情愿地当“老讲师”。正如汤涛在文中所说:“张益唐的精神和成就,对中国科学界是极大的正能量,也是对目前浮躁的科研环境的一种鞭策。”当然,“大问题”不是人人能解决的,但人还是应该有大志。“大”“小”总是相对的,如果为了蝇头小利,丢失大志,终究不行。

另外,我从张益唐的成功,还解读出顿悟在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中的作用。201273,张益唐在好友后院里悟出道理的20多分钟,是顿悟成功的又一范例。对于顿悟,我曾有过一些阐述,日后还将展开来讨论。

从这一成功的案例,我们还能想到更多的道理。

 

写于2013722日晨

 

【链接】汤涛:我的同学张益唐

 

张益唐是北大数学系1978级学生,我是低他两届的北大数学系系友。加上研究生期间,我们在燕园里共同度过了六年时光。

在大学期间,张益唐数学成绩是有口皆碑的。沉寂多年后,他在孪生素数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大家都替他高兴。

这几年他在国外的艰苦和成功,有我的同学唐朴祈、葛力明的重要帮助,张益唐的同班同学、好友沈捷是我多年的学术合作者,从他们三位那里我得到了很多关于张益唐出国后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张益唐有很多故事,比如他能把班上所有同学的生日轻松地记下来,每年都会给好朋友发电邮祝贺生日;只做大问题,对小文章毫无兴趣,以致毕业后找不到数学方面的工作,等等。

参加20135月武汉大学数学学院组织的科学计算国际会议期间,大家都在热议张益唐的数学突破和他这些年的坎坷。几位北大校友,包括沈捷、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主任金石、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文,都觉得张益唐对数学的孜孜追求有很强的正能量,值得宣传鼓舞。在他们的鼓励下,还有唐朴祈、葛力明的大力支持下,我动笔写了这篇文章。

张益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他敢于寂寞、专注科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传递一些正能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710178.html

上一篇:科苑轶闻-12:在与大师一起编审科技词典的日子里
下一篇:学习漫谈(92):自己所知道的永远只是沧海一粟
收藏 IP: 222.71.167.*| 热度|

50 董焱章 杨正瓴 田云川 黄淑芳 薛宇 蒋迅 徐俊峰 杨立泉 吴明火 文文 王浩 李宇斌 黄式东 王善勇 刘全慧 曹建军 刘立 许浚远 徐传胜 李伟钢 武夷山 戴德昌 梁洪泽 黄伟 翟自洋 何学锋 张忆文 吕健 张红光 陆俊茜 赵一鸣 王桂颖 侯雄坡 唐常杰 李毅伟 印大中 龙涛 ldydy ljweng2008 clp286 yunmu jpx720 dulizhi95 biofans xuqingzheng chinatql imechanica laoyipiao happyspoon xy20081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