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苏老万”突然走了——痛悼流体力学英才苏铭德教授 精选

已有 9416 次阅读 2011-1-12 10:13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悼念, 流体力学, 英才, 苏铭德

几天前,我的一位海外朋友打电话给我,在聊了一通科研工作之后,他突然说:“你知道吗?‘苏老万’走了!”我一时惊愕:“这怎么可能呢?前一阵还听说他在国外发展得不错,他比我还年青呢!”那位朋友说,苏铭德教授是在去年八月间因心脏病突发在美国加州辞世的。

google了一下,看到网上有不少相关新闻,深感自己前一段时间太闭目塞听了,这一噩耗居然四个多月之后才知晓。在我的脑海里不时浮起当年与他交往的种种画面。

我在北京做研究生的时候就知道清华有位“苏老万”,是1959级新生中万里挑一的尖子。后来有缘相识,见到他闪闪发光的慧眼,听到他充满禅机的谈吐,发现:这位“老万”果然非同凡响!此后,一直对他很关注。可惜他生不逢时,大学毕业,就遭遇“文革”,直到在科学的春天里才见到他大鹏展翅,进入了计算流体力学(CFD)这个行当。我觉得,CFD有幸,有这么一位英才来惠顾。

不久之后,他的科研成果如泉水般涌出。他是国内第一批成功地发展和应用大涡模拟(LES)方法的科研人员,早在1980年代他就预言:大涡模拟将是实现高雷诺数复杂湍流问题数值模拟的重要手段,近三十年湍流计算的发展印证了他的这一预言的正确性。后来,听说他以此为工具,辅以其它方法,解决了一系列工程实际问题,如冷却塔风载,海洋平台波载,钱塘江涌潮模拟,等等,成果颇丰;再后来,他和同事们撰写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问世,这既是一本经典的教科书,又是一本很好的专著,时至如今,仍然有参考价值。

由于研究关注点不同,我与苏铭德教授的学术交往不大密切,只是1997年我们同在香港访问,还相约同游澳门,对他的人格魅力稍有了解;接着,他有意到国外发展,让我为他写推荐信,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关于苏铭德的过人之处,我们还是摘引如下的网上材料吧!(见链接)

“与老师有过接触的同学和同事无不为老师深厚的数学功底和敏锐的物理洞察力所折服,那是无愧于他‘万字号’头衔的实力证明。而人们更为他孩童般的纯真和直率、年轻人的执着和热情、以及永不退却的勇气和信念所折服。那是怎样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世界充满了无止境的好奇和对于他所钟爱的事业有着永不满足的追求!正如一位朋友在普林斯顿大学跟老师短短接触几个小时后所说的,这个时代太需要像老师这样的人了!他的离世无疑是时代的损失,而作为学生则是失去一个视若父辈和良师益友的彻骨痛楚。老师的学生们永远怀念他。”

“用他儿子苏磊的话说,我觉得我父亲全部的精力,兴趣和生活方式都是围绕工作展开的,一切都是基于‘计算’ 而‘如痴如醉’般的追求,工作是生命的重要意义之一。在这个花花世界上,他依然保持对纯科学的执著和信仰。由此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也是他的魅力所在。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可以在世界各地工作,并且得到很多人帮助和尊敬的关键。”

是的,这个时代太需要像苏铭德教授这样的人了!可惜的是,天不假以年,他在不该走的时候突然走了,难道老天也嫉妒英才么?

“苏老万”走了,希望华夏大地涌现更多的“老万”!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写于2011112

 

【链接】永远缅怀苏铭德教授-杰出的流体力学专家

 

杰出的流体力学专家苏铭德(博士)教授于201088,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逝世,享年67岁。噩讯传来,苏铭德教授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万分悲痛,纷纷致以沉痛哀悼。

苏铭德教授1943年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南京人。1959年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被誉为清华大学的“万字号”(意即万里挑一),受到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接见。196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获得世界著名学术奖学金——洪堡奖学金(Alexander-von-Humboltt Stipendium)1993年在德国Munic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获得博士学位。苏铭德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等院校的邀请,从事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年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从事流体力学工程应用研究。

苏铭德教授在流体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的建树和贡献,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推崇和赞誉,被誉为世界流体力学的著名学者和应用专家。

流体力学界和清华的同事以及学生们认为,苏铭德教授在流体力学的理论和计算领域,为人类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具有深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于流体力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都有自己的精辟见解。他在大涡数值模拟中的开创性工作和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受到科学界尊敬。他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直方管内的充分发展湍流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证实大涡模拟是高雷诺数复杂湍流运动数值模拟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应用所得的数据库对湍流运动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且用流体质点运动图形显示了湍流运动的二次流。

苏铭德教授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重视运用流体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和难题。他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对有横向自然风环境下空冷塔的三维湍流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刮风时空冷塔散热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一成果为工程结构的防风措施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为了分析和计算海洋平台、油轮、海底输油管道等近海的波浪载荷,他将有限元方法与边界元方法巧妙结合形成耦合元方法,这一方法既具有有限元法的简单方便和又具有边界元法精度高的优点。为中国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做出了贡献。

苏铭德教授与他人合著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既是一本经典的教科书,也是一部学术专著,深受广大学生、从事流体力学教学的教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书中既有精辟的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又有他多年从事计算流体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的大量研究成果。至今为中国高等院校流体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教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国流体力学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将长久地影响该专业的后来人。

他的去世是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损失,是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们的巨大损失。他献身科学事业而刻苦奋斗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也将激励我们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高级主管和同事们给与苏铭德博士评价极高。他们认为,苏铭德博士,在安全气囊理论上,汽车风动噪声上,在建立成批汽车的大规模碰撞计算模型中,在汽车翻滚的研究和透平机械的有效模拟计算等等项目上,均为首屈一指的开创性工作。并在汽车研究领域发表了许多学术和应用论文。他不但在科学研究中领先,而且在工业应用上远远超过其它人。

博士不但在技术上,同事关系中和领导才能上表现非凡,而且他是一位杰出的,涉及数值计算、结构、流体、航空、汽车、...等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发明创造家和高质量的多产专家,在他们所见到的所有同事中无与伦比。他太多的贡献无法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博士工作方式非常严谨,工作态度极端认真,堪称为楷模。对他的去世,深感遗憾,人们会想念他。他的去世,使世界上失去了一巨大财富。

作为老师的学生和朋友,均为他的突然离世深感震惊和悲痛。一些学生们在几个星期前,还在电话里与老师讨论流体力学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那时的苏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执着和充满生命力。与老师有过接触的同学和同事无不为老师深厚的数学功底和敏锐的物理洞察力所折服,那是无愧于他“万字号”头衔的实力证明。而人们更为他孩童般的纯真和直率、年轻人的执着和热情、以及永不退却的勇气和信念所折服。那是怎样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世界充满了无止境的好奇和对于他所钟爱的事业有着永不满足的追求!正如一位朋友在普林斯顿大学跟老师短短接触几个小时后所说的,这个时代太需要像老师这样的人了!他的离世无疑是时代的损失,而作为学生则是失去一个视若父辈和良师益友的彻骨痛楚。老师的学生们永远怀念他。

用他儿子苏磊的话说,我觉得我父亲全部的精力,兴趣和生活方式都是围绕工作展开的,一切都是基于“计算” 而“如痴如醉”般的追求,工作是生命的重要意义之一。在这个花花世界上,他依然保持对纯科学的执著和信仰。由此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也是他的魅力所在。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可以在世界各地工作,并且得到很多人帮助和尊敬的关键。父亲对儿子的教诲铭记心中,父亲永远、永远活在我心中!

苏铭德教授为人正直、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他敢于坚持真理、严谨治学、从不屈服于权势。他对待同事和朋友坦诚相见、热情帮助、从不摆架子,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苏老万”。对于他的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苏铭德教授不幸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挚友、一位良师;科学界和工业界失去了一位高水平、有作为的学者和专家。

我们将永远缅怀苏铭德教授!苏铭德教授千古!

为了纪念苏铭德教授,人们自发组织起治丧委员会,帮助苏铭德教授的家人度过这段艰难岁月,聚集在一起缅怀苏铭德教授一生的成就,回忆与苏铭德教授一起学习、工作、以及受之教诲的日子。

苏铭德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将近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湾区举行,具体时间地点待公布,当地亲朋好友将有机会与教授见上最后一面。教授的遗体,在当地火化之后,由他儿子苏磊将骨灰亲自护送回北京安葬。苏铭德教授在美居住最久的密西根州近期将为他举行追悼会。

(苏铭德教授治丧委员会)

admin 2010-08-24 点击数:2801

http://www.cc4cc.com/frontpage/Newnews/newshtml/833B5B5D8E7DC07504F1BCB010048FF0.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03612.html

上一篇:对自己的学术成绩要心中有数
下一篇:用一把尺子衡量科研成果的状况可以休矣!
收藏 IP: .*| 热度|

9 唐小卿 刘圣林 郑坤灿 徐耀 周华 李晓俊 majia dreamworld tianyucui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