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如何看待网上发布的材料?

已有 4555 次阅读 2010-8-17 05:52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可信度, 造谣, 水分, 网络信息, 威力

昨天说了自己逛博客的一些感想,似乎意犹未尽。今天说说在看待网上材料的一些想法,与博友们一起探讨。

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极为广阔的信息天地,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尽收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大到时闻要务,小到鸡毛蒜皮,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只要在选定的网站,输入关键词,立即跳出你想要的消息或知识,也可以通过谷歌、百度等,随心所欲地搜索到所关注的信息。

网络有时在人们判断事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里讲一个故事。

几年前,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之邀,我参加了一次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全委终审。任务是把当年基金委各个学部经网上公示的全部拟批准的项目最后过一遍。

评审会一开始,就抓岀一个公示期内有人揭发申请者“一稿多投”的项目来讨论。我拿过项目申请书一看,不禁笑了:这位申请者也做得忒明目张胆了一点,把作者、题目完全相同但发表刊物不同的三篇论文相继并列,一稿多投的劣迹如“秃子头上的虱子”,一目了然!于是,与会者一致同意,“枪毙”该项目:取消了该项目参加终审的资格。此例显示了网络公示的作用。(但我当时想,此项申请是如何通过通讯评议和会议评审的?此前的评审人也太粗心了吧!)

接着,在一般性质疑-讨论过程中,有一位名校副校长发言,指出,申请者中有一位B君,网上有人质疑,他的有效论文数有假,十几篇主要论文中,申请者为通讯作者且与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寥寥无几,多数与项目无直接关联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网上还有人揭发,此君十分霸道,长于把别人的成果窃为己有,他所领导的单位中,别的课题组的论文,他也抢着署名,有时还抢做第一作者,底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难怪他展示的论文显得他相当“博学”。

此言既岀,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参会者争相发言。归纳起来,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言论不可信,有些可能是挟私报复随意编造的;另一部分人认为,网上的揭发有较大的可信度,因为当事人提供了足够的证据,B君涉嫌“论文数造假”。

那段时间里,B君在网上小有名气,招来的议论真不少。恰好我在出访期间,抽空读了网上关于B君的主要材料。发现:揭发者把论文内容、写作过程等等和盘托出,符合新闻学中写文章提供“6W”的原则;网上言论基本上是众口一词的,B君的反驳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因此,我立即站在第二拨评审者一边,认为B君涉嫌的“论文数造假”罪名成立。

记得我当时这样说:“对于网络上的信息的可信度问题,我的看法是:大致说来,20%真实可信,情况属实;20%完全不可信,属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一类;还有60%则模棱两可,其中有可信的部分,也含有水分。就B君的网上材料而言,应该属于第一类。”言毕,不少人鼓掌,表示同意。

接着,申请者研究领域的内行们(其中有人调阅了申请者的论文)充分表述了各自的具体看法,意见倾向于一边倒。

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B君落选。是为当年终审中经投票唯一被淘汰者。

上面这个故事充分显示了网络的威力,人们只要正确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可以做过去难以做到的事情。

话说回来,对于网络信息,我们仍应科学地对待,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我前面提出了20%-60%-20%的分类,这只不过是我们做理工科研究者的积习:凡事喜欢“量化”,不尽科学、准确,只能说大致趋势如此。网上材料总有一小部分是“水货”,纯属胡编乱造;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含水货”,不全虚假,不全真实。总起来说,80%是含水分的,我们不能轻易相信,需要仔细分析,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那么,“水分”从何而来?

——别有用心者故意造谣生事。世上总有那么些人(尽管为数极少)唯恐天下不乱,善于空穴来风,瞎编故事。而谣言编得越离谱越恶毒,在网上传播的速度越高,造谣者深谙此道。

——偏听偏信者随意传播谣言。有些人视力模糊耳根软,一听谣传就相信,跟着瞎起哄,瞎传播。更可恶的是,有人在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网上的消息随之越来越离谱。

——无知者无心散布不实之词。更多的人是跟风、照搬。我有时到网上搜索一个主题,哇!出来成千上万条,仔细一看,只有头十条还算“新鲜”,其余多是“你抄我,我抄他”的“二手货”乃至“十手货”,其中不乏以讹传讹的传谣者。

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威力,又要对网上的材料慎之又慎:拒绝“水分”,更拒绝“水货”。

 

写于2010817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3726.html

上一篇:上海大学进入QS亚洲大学排行榜200强,名列139
下一篇:32年前钱伟长先生答疑:“为什么我们三人考得一样好?”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郭战胜 唐常杰 hao shuishouso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