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shixuxudemam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shixuxudemama

博文

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2|我在诉求什么?

已有 20559 次阅读 2018-8-25 07:10 |个人分类:柴米油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女博士, 生育, 困境

前情回顾

8.21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女博士的生育困境|为什么我不愿生二胎》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4477&do=blog&id=1130374,发表在科学网博客上。后博客头条,又转发至科学网微博和公号,然后又被募格学术转发。每个转发都引发了一部分讨论。

写作之初本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人关注,我去看了一下各路评论,然后从以下来源各摘录了一些典型评论。

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4477&do=blog&id=1130374

科学网公号https://mp.weixin.qq.com/s/_N8xnhcm65PjPn-gWLKKrA

募格学术https://mp.weixin.qq.com/s/vGfRwHinvrVPwGSvVCuceg

按照评论人的身份,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女博士本身,包括准备读、正在读和毕业了的各种样本,是文章的主要受众。当然这还分为三派。

第一派没对象、没结婚、不想生,是自由派,表示根本不存在我说的问题。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第二派,轻轻松松一胎甚至二胎,不影响学业,内功深厚,是逍遥派。

blob.png

blob.png

第三派,感同身受纷纷比惨(无不敬,我亦其中一员),是名副其实的丐帮。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第二类本身不是女博士,但是多少有些关联。

有读博期间配偶生育的男博士

blob.png

blob.png

有青年教师

blob.png

有导师(摘自评论中徐耀老师推荐旧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845540.html

blob.png

还不乏将我的小文章上升到政策高度品论的。

blob.png

blob.png

第三类可能不是科研圈的,或者不是博士圈的,或者没有遇到过相似处境的,是不可或缺的旁观者。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评论纷纷杂杂。

那篇文章写的匆忙。我不是社科专业,论证尚不严谨,行文亦不考究。也不排除可能有人全文都未看完,就揪着“一个孩子算3篇论文”开始表达不适。

所以,我又写了这篇文章,算是续篇,取名《女博士的生育困境2|我在诉求什么?》,补充上篇没有说清的。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抱怨一通就结束了。我要说清楚,我到底在诉求什么?

零 前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先声明几点:

① 虽通篇写“女”博士,但并无哗众取宠和歧视之意。

毕竟我也是其中一员。我知道颜宁教授(不好意思又call偶像了)不愿意人在科学家前缀以性别,称其为“女科学家”,认为有偏见之意。不过我对女博士的称呼并无异议。这就像“男护士”“男妇科医生”等,由于客观人数比例等因素造成的习惯,加上前缀反倒清晰。如果通篇说博士生育、博士产假,除了让人茫然,也并不会有助于理解。

② 我马上毕业,诉求于我个人无益。

我本来想不写或者毕业后再写。但是既然有幸和难得引发了一点讨论,还是顺水推舟说清楚为好。

③ 我只是个工科待毕业博士,我的建议很幼稚,就是朴素的观点加大白话。大家好好讨论,不要攻击我。我很胆小,也很害羞。我千方百计的加补充,加前提,加说明,就是希望可以理性讨论,一起促进政策推进。

好了好了,啰里啰嗦的铺垫差不多可以了。

下面请有耐心的人听我正式开始唠叨吧。

一  谁能代表女博士群体?

有人说我代表不了女博士这一群体,因为大部分女博士既没结婚也没生育。但是从上面摘抄的讨论中已经很明显可见:即使在女博士内部,也是派系森立。自由派、逍遥派和丐帮都占有一席之地,谁是代表呢?

派系其实是结果。下面我想试着从源头寻找答案。

再次声明,我水平有限,不是为了写社科论文,也不是为了政治正确,就是想以我为例,以我了解的女博士为突破口,讲述一些事实。

某高校的博士招生计划和年限要求:

非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

那么,考虑本科毕业时22-24岁(莫抬杠),平均年龄取23岁吧,取硕士毕业26岁,我所在本科和硕士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那么考虑提前毕业和延期两种情况,加上±1年的误差,于是

直博生,23+5±1=28±1

硕博连读,23+6±1=29 ±11

硕士毕业读博,26+4±1=30 ±1

工作2年内读博(yes,it's me),28+6=34

您看,年龄根本禁不起加。每次算我自己的读博年限时,都会胸闷气短,手脚发抖,不愿面对现实。

除了以上四个年龄区间,再考虑以下两条界限。

第一是中国法定结婚年龄,作为考虑样本的最小界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二是医学上的“高龄产妇”,作为考虑样本的最大界限。

高龄产妇指生产第一胎时年龄为三十五岁或者确定怀孕时年龄为三十四岁的女性。现在医学发达,很多人不以为意了。但是高龄对产妇和胎儿都存在实际性的危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产妇来说,高龄剖宫产几率高;对胎儿来说,唐氏综合症风险明显增高。

blob.png

图 唐氏综合征自然发病率与孕龄的关系

(数据取自果壳网桔子帮小帮主 《怀孕需要改变什么-唐筛》一文)

这里摘抄知乎回答《最佳生育年龄的说法是否正确?》中妇产科大夫田吉顺的回答:

关于医学相关内容就是这些。综合起来看,从并发症角度,25-34岁怀孕,风险更低一些。如果再综合胎儿异常的因素,25-29岁怀孕,可能会更加理想一些。

因此,结合生育的话,以20岁和35岁为限,以25-29岁为推荐,攻读博士的年龄和生育年龄就巧妙的叠加在一起了。

所以你看,不管你乐不乐意,你就是逃脱不了被概率的命运。


blob.png

图 被概率的命运

当然,上图不严谨处很多,仅示意。

注1)有很年轻的毕业很早的小朋友,我敬佩你们;

注2)工作多年后再回来读博,考虑到生育问题和家庭经济问题应该不大,也不属于我要讨论的范围;

注3)最大的局限是,我没有数据!每类占比多少我不知道。

二 神奇的35岁及其他年龄限制

35是个神奇的年龄。除了高龄产妇的分水岭,35岁还有以下功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 国办发{2015}87号

第八条 完善招收办法。坚持博士后制度培养青年人才的基本方向,博士后申请者一般应为新近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

除了35岁,还有一些其他限制——我们暂且不说这是否歧视,姑且说“限制”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申请条件: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这个年龄区别已经照顾了女性生育情况了。)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申请条件: 至本批次申请截止日期年龄不超过31周岁。

副教授

我这个还没毕业的人,说不清楚这些了。只好拿个“我同学”来凑数了。博士毕业后5年内,达到科研量化标准才可参评。这个我不熟悉,就不深究了。

加上上面这三条限制线,我们的图已经丰富了很多。职业规划看起来十分清楚多了吧。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职业规划了。

blob.png

图 神奇的35岁和其他年龄限制

那么,你选择将怀孕生育时间投放到那个区间内呢?

三 选择哪个时间区间释放生育意愿?

我还挺喜欢专家说的“释放生育意愿”这个说法,一点不矫情,大大方方的承认我们的动物性。

下面,我把怀孕、生产、哺乳和养育婴儿至2岁共三年时间,称作“生育影响区间”。也就是说,这些时间并不是完全不能做科研,只是说“会有影响”的时间。

再次说明,不是完全停止科研,就是会牵扯很多精力的时间区间。

因为这三年,你要经历怀孕(假设你身体倍棒,无孕吐,无不适,思维敏捷,行动如飞),生产(假设你身体倍棒,不剖不侧切,当天下床,思维敏捷,行动如飞),哺乳(假设你通乳顺利,奶量丰富,不得乳腺炎),照顾孩子(天使宝宝需求不高,不生病,睡整觉,不起疹子不发烧,你休息的很好从而仍旧思维敏捷),打预防针(假设你有强大的长辈、保姆等后盾),亲子(假设平日不用哄睡,逢年过节有人帮,拥有模范老公,孩子自己会看绘本和安静的搭积木)。

以上假设均成立,你准备将这三年的影响区间投放到图中的哪个坐标范围内?

我选择了29~32岁。你呢?

不过,真的可以假设你有那些假设吗?Are you sure?

四 谢谢,不生!

本来就不想生的,这当然是自由。

深思熟虑后,选择不生的,可能基于经济因素,可能基于毕业年限的压力,可能受限于导师和学校给你的压力等。恭喜你,其实你就是潜在的丐帮成员啊!如果政策较好,你是否就会选择生育呢?

五 你在读博期间生育了

终于到了目标人群了,可以讲我的诉求了——女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生育权利和补贴

不少人,包括“被洗脑”了的博士生本人,也会觉得,我就是个学生,谈何生育补助呢?

不过我不这么认为(以前也被洗脑,现在晾干了)。

博士这段经历有其特殊性,分三点讲。


第一,同为学生,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不一样的。不管以后走什么道路,本科教育和(不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但如果你想走科研道路,几乎必然是需要取得博士学位的。虽然不是正式工作,却由于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使得这个时期异常重要。

其实,按照国家教委、劳动部、人事部关于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学习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就明确规定:

国内博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

“工龄”虽是个土得掉渣的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是承认其劳动者的身份的。因此,完全当成本科生(19-23岁)来看待,没有任何生育政策和补贴是不合理的。

第二,同为搞科研,博士研究生又与博士后、青年教师等不同。因为还没有独立进行研究,更像学徒。因此,诉求与博士后和教师相同的待遇,也并不合理。比如生育津贴,有人可以(有请我同学!)一胎补贴4.5w,小产补贴1.5w。这对于博士群体当然是不现实的。我也没有要争取这个。

第三,博士生需要导师,更像学徒。但与本科和硕士阶段更偏重于学习和训练的教学任务相比(我知道有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也发了很牛的论文),博士生在进行真正的学术活动。一方面,你要发表真金实银的论文——有的高校要求还十分严苛——才能毕业;发表论文质量高的话你所在研究所和高校也因此受益。另一方面,帮助做课题,横向项目,与导师合作,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有的工作强度一点不小。因此,有所诉求也不是非分之想。

综合考虑,博士期间不算正式工作,但算工龄,科研成果不一定独立,但有所贡献。因此,没有与工资直接挂钩的生育津贴很正常,但是没有任何照顾和补贴,政策上完全空白,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提议:

  1. 女博士作为公民,享受基本的生育权利。学校和导师不能明里暗里的阻挠和恐吓(不是我,但相信我,有的。)。

  2. 女博士可享受四个月产假,不用再采用病假、休学等奇怪的理由偷偷摸摸去生孩子。产假期间正常发放补助。

  3. 采用弹性学制。如果由于生育和产假,在固定年限内没有毕业,可申请适当延期半年到一年。期间,可适当给予补贴,比如正常学制内补贴的一半。

  4. 女博士生产一次性补贴,比如2000,真不算多了吧。(这个其实男博士也存在。有多少男博士的配偶生育时一把辛酸泪呢。)

  5. 导师要配合协调课题进度。很多例子证明,如果合理安排,顺利在年限内毕业并不是梦想。

六 我们不是敌人

咻!终于快说完了!

还有最后一点,真的是最后一点说明了。

总有人说,你又想读博拿学位又想生育拿补贴,凭什么都占?人不能太贪心。

其实不是这样的。结婚生育几乎必然会影响科研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甚至会造成延期等后果,而且一步晚步步晚,之后的科研职业生涯都会限制重重。这是选择读博期间结婚生子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应谨慎思考权衡后再选择。

但这跟诉求生育政策和补贴是不冲突的。长久看,公民生育享受国家福利是总的趋势,只不过女博士这边仍是空白。

简单说,不生的,不扣不补(可能以后会鼓励);生的,给点宽松环境和补贴。两者不存在利益冲突。

选择科研道路的人与选择其他道路的人,不是敌人。

选择读博的女性和选择其他职业的女性,不是敌人。

选择读博期间生育的女博士和选择不生育的女博士,不是敌人。

七 结语

我,工作后辞职再返校读博并且读博期间生子的高龄女博士,真的只是一个特殊的不能再特殊的小小样本,但我仍然选择为这个群体发声。

女博士们,

我只是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最终,你愿意生就生,毕竟你有这样的权利;不愿生就不生,毕竟科研自有它无穷无尽的魅力。

我的诉求不过就是——你生是因为喜欢,不生却不是由于学校规定、导师压力、刚性学制、性别和就业歧视等限制。而且,当你真的选择想生一个小孩,别怕,有政策可以支持你。


谢谢大家阅读!



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4477-1131034.html

上一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为什么我不愿生二胎
下一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3 终章|群像
收藏 IP: 113.234.218.*| 热度|

24 刘立 刁空非 马仁明 张溢 武夷山 吴明火 徐耀 汤茂林 黄永义 夏炎 郭战胜 雷蕴奇 马亮 易飞 余国志 李欢 李帮建 蔡小宁 韩玉芬 褚昭明 赵宇 霍天满 neilchau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