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 精选

已有 13082 次阅读 2018-6-9 15:03 |个人分类:个体医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强直性脊柱炎, 诊断, 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又称 “竹节样脊柱” (bamboo spine),是一种长期和慢性的关节炎性反应。作为一类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到与脊柱相连的骨骼和关节。这些关节的炎症病变往往导致椎体融合,使得脊柱柔韧性丧失,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脊柱弯曲。

 

虽然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现有的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某些遗传因素有关,例如:与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B27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在95%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白人族群,有HLA-B27的阳性表达。目前,HLA-B27表达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相关性的机理还不十分明确。而且在其他种族之间, 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阳性表达的相关性并不如白种人那样明显,美国黑人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只有50%,也有许多种族中携带HLA-B27的人群从发生过这种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有许多临床表现和症状.其中,腰背痛和髋关节疼痛,往往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第一症状。身体僵硬也可能出现,特别是在早上或者一段休息时间之后常常出现身体僵硬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其他部位的关节也可能受到累及,例如:骨盆与脊柱底部之间的关节、肋骨与胸骨之间的软骨、髋关节和肩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的并发症常包括:葡萄膜炎(眼部炎症)、压迫性骨折、主动脉瓣增大引发的心脏问题,以及由脊髓损伤而引起的神经病变和症状。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时所要考虑到的总体要点是:发病年龄通常在45岁以下;部位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即慢性);疼痛和僵硬程度随着不活动而加重,尤其是在夜间和清晨;疼痛和僵硬程度倾向于通过体力活动和锻炼而缓解。诊断也需要通过体检来寻找炎症部位。因此,医生可能会检查背部、骨盆骨、骶髂关节、胸部和脚后跟的疼痛和压痛。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也会检查脊椎在各个方向的活动受限程度,以及胸部扩张是否受到任何限制。其他需要考虑到的症状和指标,包括是否有虹膜炎或葡萄膜炎(眼睛炎症)史、胃肠道感染史(例如克罗恩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家族史以及炎症所致的乏力和疲劳等。

 

一个完整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依据,一些医生靠X射线来显示典型的骶髂关节侵蚀。因为疾病进展有可能需要7-10年时间,才足以产生骨骼改变,被传统X线检查所发现。因此,选择核磁共振(MRI)的检查,能够增加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实验室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可能有所帮助,也可能帮助不大。除了HLA-B27检测之外,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是常见的炎症指标。然而,这些标记物的升高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存在,而且也可能来自其他原因,如贫血、感染或癌症。大约不到7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ESR水平有所提高。这些检查对帮助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目前,强直性脊柱炎还没有已知的治愈性疗法方法。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针对症状性的,在于减少患者的疼痛和僵硬,预防或延迟并发症,防止或延迟永久性脊柱畸形。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如萘普生、布洛芬或消炎痛)可用于初期治疗。也可以使用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如:Humira(阿达木单抗)或Enbrel(恩利)来阻止炎性反应。理疗有助于提高关节的强度和灵活性,同时减少疼痛和僵硬。

 

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也可以推荐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治疗和再生医学治疗。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再生医学选择,包括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在疾病发展为不可逆转的关节损伤之前,PRP和干细胞是可以考虑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若脊柱组织融合已经发生,PRP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也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帮助减轻疼痛。PRP局部注射,可以提供自体细胞因子来加速愈合和组织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对患者体内自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抑制,来缓解和控制炎性反应,减轻和消除症状。此外,间充质干细胞也可能通过释放的细胞因子,来促进和帮助关节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2154-1118153.html

上一篇:许多初治乳腺癌患者术后都不需要化疗
下一篇:用于神经外伤修复的新型水凝胶
收藏 IP: 221.219.155.*| 热度|

5 朱志敏 牛文鑫 黄永义 白龙亮 王毅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