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在林海雪原为自己的2017画上一个凉爽的句号 精选

已有 5586 次阅读 2018-2-10 12:21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雪谷, 雪乡, 穿越

在林海雪原为自己的2017画一个凉爽的句号


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与我的爱人自己选择了一个别致的方式来告别这一天或曰告别2017年,即从雪谷步行至雪乡,二者之间的距离约为15公里。有人会说,15公里算什么,再翻上番也不在话下。言语中透着不屑。殊不知,这15公里可不是平地上的15公里,而是要翻一座山,一座雪山,看似简单,实则艰难

中国雪谷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山河镇林业局东升林场施业区内。总面积为15000公顷海拔1691米中国雪乡原名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距长汀镇7.9公里,占地面积500公顷,整个地区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雪乡雪谷雪期长、降雪频繁,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夏季多雨冬季多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且雪质好,粘度高因此便先后获得了“中国雪乡”中国雪谷称谓

实际上,雪乡与雪谷同处山峰,叫做羊草山,雪乡为阳坡,雪谷为我们的任务就是从雪谷出发,从阴坡上山,到山顶后,再顺着阳坡下山到达雪乡。

在雪谷用过早饭,将一切能装备的都装备上了:防寒是第一位的,人们将带来的保暖衣物都穿上了,有的人连照相机都穿上了防外衣有的驴友还不解气,浑身上下贴满了暖宝宝放眼望去,每个人都穿得像个球似的差不多每个人的腿上绑上了各种颜色的防雪套以免雪灌进裤腿里);还有一些人为了防滑,将事先备好的冰爪装在了鞋……

出发了,着满头满肩雪花携着征服雪山的豪气,带着一些未知的忐忑我们迤逦向林海雪原行去……

有些年岁大的人、带小孩的父母,也有不少的年轻人或乘马拉爬犁,或乘雪地摩托上山下山以节省体力而我们两口子则选择了不借助任何外力,全程靠自己的双脚行走,来实现从雪谷到雪乡的穿越


在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中行走看似浪漫,实则艰辛无比。刚开始,由于是行走在和缓的山坡道上,人们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还有心思在厚厚的雪地上嬉戏打闹,与白雪亲密接触什么的。渐渐的,山坡越来越陡,再加上早行人已将山坡上的雪踩实,不时有人滑倒且连累到他人(将他后面的人也撞倒了)是司空见惯的情景。正因为坡陡路滑,人们的体力消耗自然就大,即使体力再好的人,走上几步都要歇上一歇。不要说人累,连拉雪爬犁的马匹在一些较陡的地方都要先停下来歇息一下,然后铆足了劲才能上得陡坡。看着那些拉雪爬犁的马匹浑身的鬃毛都被汗水濡湿并打成了绺,不知乘坐雪爬犁的人们作何感想,反正我看着很是心疼的。


累是一个方面,伴随着累还有温度的困扰。当地当时的气温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冷,究竟有多冷?反正人们的手机拿出来照不了几张像就会死机。我甚至为手机贴上了一片暖宝宝,可仍抵御不了严寒,手机照死不误。因是有备而来,再加上要花费体力登山,身体不仅不冷,反而还有些热,内衣甚至已被汗湿了;但裸露着的脸部及为了摄影而不得不摘掉手套的双手却大多数时间都在寒冷中受着煎熬,可为了多拍摄一些美景,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人在受着气温与环境的考验,我心爱的照相机也同样在受着气温与环境的考验。那一天初行时是在下雪,后来天虽晴了,但因为刮风,将树上的积雪刮了下来,飘飘洒洒地如同还在下雪一般,好在我带了照相机的外套,虽不保暖,但防雪防水还是能够做到的。唯一不方便的是进出房间。东北地区冬季的特点是室外温度极低,而室内温度极高,室内外温度差甚至可以达到40多度,这一下,我的照相机便受苦了。在室外的严寒中呆得久了,一下子进得温暖的房间之中,我的照相机立马出现“大汗淋漓”的状况,为了擦干它,一块小毛巾都被濡得湿湿的。

虽然有上述的不便困扰着我们,但一路行因为满目景供我们赏玩故累并愉悦着


由于从昨夜到今晨下了一场雪,满山的旧雪都被遮盖住了,便显得洁白无比,特别是在天晴之后,白雪在太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清清亮亮的,甚至感觉,一路的劳累都被这洁净的白雪涤得所剩无几了。雪落树桩、石头上,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硕大的雪蘑菇雪落在斜着的树干上,便随树形长成了各种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小物件,有的像小熊,有的像小狗,有的甚至像一条趴在树干上的大白蟒蛇;有的像糖葫芦、有的像灵芝……虽然很累,但我每每趁着停步歇息的机会,将林海雪原的美景收纳在我的照相机中。


到了山顶,这里既是雪谷与雪乡的分界线,又有着另一番情趣的好景致。这里的大树枝条细长(因是冬季,分辨不出是何树种),枝条已被雪花满满地包裹住,远远望去,很像雾凇一般。恰巧在头一天我们去雾凇岛欣赏雾凇,因天气使然未得一见晶莹剔透的雾凇奇观,那么今天的这一景色权当是弥补了昨天的遗憾。


下山了。我们在雪乡的属地上,蹦蹦跳跳地向山下行走着。之所以要蹦蹦跳跳,盖因为下山的路有许多的台阶,且每级台阶都有较高的高度。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每级台阶的高度差,因为下面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无从判断,许多人便因此吃了亏。人们根据经验,习惯地先将一只脚迈下去,却一下子陷在了深深的雪坑里,仿佛踩空了一般,身体便会失衡而倒在雪地里。我在雪谷那边上山的全过程中,虽然路很滑,但却始终没摔倒过;可在下山的路上,看似不滑,却无奈地失足倒在了雪地里,为了保护相机,再加上穿得笨拙,费了好大的劲才爬起来。于是人们包括我都学乖了,见到台阶就双脚同时起跳地跳下去,这样行走,不管台阶有多高,下面的雪有多深,双脚同时踏进雪里,人便不会失衡,自然也就不会摔倒了;下面有厚厚积雪的铺垫,双足也没有被蹾坏之虞。

终于下得山来。当我们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雪乡的雪地上时,疲劳一下子涌上了我的全身,毕竟我们在雪山上已行走了近六个小时了。

我回望着身后黑黝黝的羊草山,心里默默地言道:

再见了,可爱的雪山!

再见了,我的2017年!

写于2018年2月10日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99271.html

上一篇:等待是美丽的
下一篇:儿时的年味儿
收藏 IP: 221.218.156.*| 热度|

11 武夷山 杨正瓴 姚伟 王从彦 徐世文 黄永义 胡泽春 汪育才 马德义 张庆费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