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怪树林怪树与楼兰美女 精选

已有 8761 次阅读 2017-10-9 06:39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环境保护, 怪树林, 生命的终结

怪树林怪树与楼兰美女

去内蒙额济纳旅游,怪树林是必去景点之一。

之前从某些朋友制作的挂历中看到过额济纳怪树林的图片,因是“单打独斗”式的单张照片,除了让未去过这里的人们产生出些许好奇来,其它效果难显。

可在实地感受了怪树林之怪后,才切身地了解到,这里是怎样一处令人窒息到近乎绝望的景致啊!

未进这处景点,老远就可见到荒兮兮景致一片。直至进得园内,所映入眼帘的已是惶凄凄一片,犹如这里不久前刚刚发生过一场植物之间的惨烈战争,那些倒毙的胡杨树极似困兽犹斗的士兵因残酷的战斗而尸横遍野;那断裂的树茬子,极像人类的嶙峋白骨,令我们这些跨界的人类无法熟视无睹。


此时我真的有一种前来凭吊古战场的感觉,压抑与无奈充斥着胸臆。当见到那么多的裙裾飘飘的漂亮女孩,甚至大妈大婶一级的资深美女们,一个个依偎着枯干残树,摆出各式人们常见的所谓漂亮造型摆拍的时候,我心中无数次地呐喊着:此时此处当哭而不是当笑啊!

说起来,历史上的这片土地还真的发生过一场前所未有的没顶之灾,虽然不是无情的战争,但比战争还要残酷不知多少倍——因河流改道、地下水断流,使得这片胡杨林生存的命脉全无,因而才纷纷毙命,形成我们眼前的一片狼藉景象。


现如今,人们极其愿意传播的那句所谓经典语录: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腐。这句话看似很励志,但用在额济纳怪树林这样的地方,笔者却不完全苟同。因为我更愿意歌唱健康的生命,而不喜欢对那些无谓牺牲的生命献上所谓的赞歌,即使他们仅仅是一些植物。

由怪树林里的怪树,我忽然联想到了楼兰美女。

大凡去乌鲁木齐的人们都愿意参观乌鲁木齐博物馆,其间自然要参观到楼兰美女的木乃伊。说实话,参观她的木乃伊虽可以猎奇,但绝无养眼之处,甚至胆子小的人们也许还会产生恐惧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考虑到了这一点,便请来专门的艺术家,根据楼兰美女的骨骼,将其的容貌还原出来了。这一还原才好多了,当人们在多看了楼兰美女那高鼻梁、深眼窝的复原图几眼后,再看她的木乃伊恐惧感就减弱几分了。

说得直白一些,那些死掉的胡杨林就是植物界的木乃伊。木乃伊除了对科研、历史研究有帮助外,对普通百姓来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没有多少审美价值可言。而对植物的木乃伊来说,二者同理。

今天,额济纳的地方政府将这一处开发出来,应该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借此多多宣传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不应该将此处作为供人们猎奇的场所,更不应该仅仅将此处作为赚钱的工具。



再回到对待一些已失去生命的事物该不该歌颂的话题。

凡学过历史的人们基本都了解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上再显赫,而今天已衰败,便无任何尊严可言,毕竟仅靠“四大文明古国”这块招牌是不能换来本国百姓的生活富足的。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嘴上总挂着的那句话:“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不管阿Q是否真的阔过,可现实中的阿Q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晚上睡在土谷祠里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人如此,一条生命、一个国家也都是如此。现如今一旦提到埃及,人们能联想到的是什么呢?似乎只有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不间断的内乱,其他则乏善可陈……

但埃及还算是幸运的,比起庞贝古城、楼兰古国、古巴比伦这些早已消失得只剩下一个名字的地方或国家要强上千百倍,毕竟国家还在,假以时日,一旦找到正确的道路,人民发奋图强,再加上丰富的石油资源,实现本民族的复兴也不是没有可能。

综上所述,生命一旦失去了,就再无尊贵可言;而活着,且是有尊严地活着才是硬道理。动植物如是,人类如是,国家也如是,概莫他焉。


也许有人会对我的这篇泼冷水的文章提出质疑,认为会影响到额济纳旗的旅游经济。这一点大可放心,我的这篇小文是掀不起多大的风浪的,甚至连小小的涟漪都泛不起来,不信当你得空去额济纳的怪树林一观,一定会发现,一个个穿着红裙子的美女又在倚着枯树、举着两根手指在那儿摆拍呢。

                  作于2017年10月6日

                 从额济纳返京的路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79738.html

上一篇:白杨与淖尔
下一篇:生命颂歌——奥斯陆维格兰雕塑公园见闻
收藏 IP: 221.218.157.*| 热度|

14 张家峰 强涛 高建国 吴晔 鲍海飞 李颖业 杨正瓴 武夷山 刘建彬 李学宽 王从彦 葛素红 姚伟 胡木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