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xiansy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xiansyc

博文

裂谷热病毒:一群来自现代智人故乡的幽灵(二)

已有 3392 次阅读 2019-10-27 21:04 |个人分类:RNA病毒的世界|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裂谷热病毒:一群来自现代智人故乡的幽灵(二)

 

三、裂谷热流行病学特征

(一)全球流行概况

     历史上RVF主要在非洲大陆流行,目前有34个国家报道了病毒存在的证据,其中14个国家有过暴发流行,范围包括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和阿拉伯半岛。

  早在1915年,肯尼亚就报道了家畜中与RVF相似的疾病暴发。

  1931年,在肯尼亚的裂谷地区首次分离到病毒。之后RVF不断周期性地暴发流行,并从非洲东部逐渐扩大地理感染范围。

  1951南非发生一次大的暴发流行,造成10万只绵羊死亡,50万只母羊流产。1974—1975年南非暴发RVF,引起110人感染,7人死亡,这是引起人死亡病例的首次报道。1997—1998年东非暴发RVF,估计有8.9万人感染,478人死亡。

  1977年之前RVFV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流行,1977—1979年病毒首次在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埃及尼罗河沿岸地区引起暴发流行,估计有20万人感染,至少598人死亡,家畜流产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1.5亿美元,这次暴发流行是目前为止危害最严重的一次流行,在暴发过程中,展示了人感染RVFV后从亚临床症状到严重乃至死亡等完整而清晰的感染谱;1987年西非的毛里塔尼亚暴发RVF,造成22人死亡。

  2000年病毒首次在非洲之外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引起暴发,牲畜大量死亡,估计2 000多人感染,至少死亡245人。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病毒与1997—1998年肯尼亚暴发的毒株分子遗传特性相似,推测此次暴发可能是由于1997前从东非引入有病毒血症的动物所致。2008年苏丹报告747人感染FVF,其中230人死亡;2016年以来,尼日尔和东非有小规模的RVF暴发,并引致多人死亡。

总之,病毒最初从非洲东部的裂谷地区不断突破地理屏障,穿过撒哈拉沙漠到达埃及,跨过印度洋到达马达加斯加岛,直到2000年越过红海到达亚洲的阿拉伯半岛。欧洲、亚洲、美洲和澳洲均具有RVFV传播所需要的气候、地理、媒介以及易感动物等条件;显然,随着全球气候改变、经济全球化和更加频繁的国际交往,RVFV在全球进一步传播的风险在加大。

 4.jpg

图 4. A:RVFV传播示意图;B:截止2012年RVFV暴发流行分布图(Tetsuro Ikegami, Antiviral Research,2012)


(二)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特点

    非洲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能暴发RVF,但主要发生在强降雨和洪水的季节。在旱季(流行间期)病毒主要通过伊蚊的经卵传播方式维持低水平的地方流行。

媒介传播是RVFV在自然界循环和传播主要方式。蚊子是目前已知的RVFV唯一重要媒介。人工接种试验表明白蛉和蜱也能感染病毒,但在自然状态下的作用并不清楚。 

与大多数虫媒病毒相比,RVFV感染的媒介蚊子范围很广,目前已经从至少6个属30多种蚊子中分离到病毒,包括伊蚊、库蚊、按蚊、埃雷特玛波狄兹、曼蚊、轲蚊等。自然状态下,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吸食是病毒在动物间传播的主要方式,人也会通过蚊子叮咬感染,但不是主要方式。

影响RVFV在自然界循环传播的因素很多,包括地理特征、气候、蚊子种类和密度、易感动物等。不同地区,蚊子的种类和密度各有差异,而不同种类蚊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比如某些种类的伊蚊扮演着病毒存储(或维持)宿主的角色,而库蚊则扮演着病毒放大器(或流行媒介)的角色。

东非和南非的半干旱地区是RVFV流行的传统地区,病毒的循环和传播有2种特征明显但又密切相关的模式:地方流行性模式(流行间期)和流行性模式(图5)。这些地区伊蚊的滋生栖息地通常是直径从几米到几千米不等的浅洼地(称之为Dambos),伊蚊的卵能够在干旱状态下生存长达几年。正常的降雨情况下(旱季),病毒通过伊蚊经卵传播方式维持低水平的循环。在这一流行间期内,病毒也能通过感染伊蚊的吸食而感染反刍家畜或野生动物,使病毒处于地方流行性状态。病毒从低水平的地方流行性模式向流行性模式转变,需要罕见强降雨和随后引发的洪水这一自然条件,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5~15年)。强降雨主要与极端气候有关,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洪水注入蚊子栖息的浅洼地,为休眠虫卵的孵化发育提供了理想环境,首先大量出现的是伊蚊,几天后库蚊也开始大量滋生。病毒经卵传播的伊蚊吸食牛羊等易感动物,引起动物高滴度的病毒血症。感染家畜充当病毒放大器作用,库蚊(称之为次级桥梁媒介)通过叮咬这些动物而感染病毒,携带病毒的库蚊进一步将病毒传播给更多的易感动物,引起RVF新的暴发和流行。

在中非和西非地区,降雨较丰富,RVFV的传播以持续的地方流行性模式为主,这可能是蚊子更容易找到繁殖栖息地,与易感动物一起形成了病毒较为稳定的生态循环模式。


(三)易感动物

 RVFV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这些宿主动物对维持病毒的生态循环发挥着关键作用。人作为重要宿主,在RVFV传播扩散中作用也不容忽视。

家畜:许多家畜都对RVFV易感,特别是牛、绵羊、山羊、骆驼等反刍类家畜,其中年龄是这些动物易感的关键因素,通常幼畜的死亡率较高。马、犬、猫感染能够产生病毒血症,但不发病,而猪和家禽对病毒有抗性。在RVF的流行间期,易感家畜与媒介生物(如洪水伊蚊)一起维持病毒低水平循环。在流行期,家畜起病毒放大器的作用,感染的反刍动物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1.0×106 PFU/mL~1.0×108 PFU/mL),经过蚊虫媒介叮咬进一步扩散到其他易感宿主,包括人类。此外,死亡动物的尸体、流产胎儿及相关组织也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哺乳类野生动物:在非洲,血清学和病毒学野外调查表明,许多野生动物在RVFV自然生态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流行期作为易感动物,而在流行间期又充当潜在的病毒维持宿主。目前明确能够感染RVFV的野生动物至少包括16个种(非洲野牛、大象、疣猪、黑犀牛、斑马、汤普森瞪羚、、小旋角羚、黑斑羚等),其中野牛的作用更值得关注,试验感染野牛会发生流产,能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至少持续48~72h。最近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RVFV也能感染一些重要的食肉动物,如狮子、猎豹、非洲野狗、豺等,但这些动物在病毒传播的作用还不清楚。

5.jpg

图 5  RVFV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自然生态和传播模式(据Bird BH等略加修改)

(四)人类感染RVFV的方式 

  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及其组织是人类感染RVFV的最主要途径。

  在屠宰、动物助产、处理动物尸体和流产胎儿等过程中,病毒会通过皮肤创伤感染人。2006—2007年肯尼亚和苏丹的暴发流行表明,与轻症患者相比,直接接触病畜和流产动物胎儿,患重症的危险性显著提高。

  目前还没有人际间传播的报道,但如果医疗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或组织,理论上有被感染的可能。

  人类感染RVFV能产生病毒血症,理论上,感染患者可能会通过蚊虫媒介叮咬、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病毒。中非和西非一些国家的血清学调查表明,病毒在深林地区的人群中长期循环存在,而这些地区的牛羊等家畜的饲养量很少。但人感染RVFV在病毒的生态循环和传播中是否也起到放大器的作用,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此外,其他传播方式,如通过气溶胶的空气传播、食物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也能在人群中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5311-1203652.html

上一篇:秋思
下一篇:裂谷热病毒:一群来自现代智人故乡的幽灵(三)
收藏 IP: 36.152.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