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应用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之辩-兼评《暖通行业的钱学森之问》

已有 2769 次阅读 2019-10-13 12:40 |个人分类:认知规律与学习方法探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按:以下文字是笔者在阅读《暖通行业的钱学森之问》后所做的议论。


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原本就应该主要是基于实践应用来进行的,应该是在应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新的优化方法和新的构思的。当这种新构思、新构想达到一定积累程度并得到足够的检验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有价值和有分量的理论性创新成果了。

应用科学领域的创新,不应该是先从理论构想出发进行理论创造,然后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其创新性的(即使要这样做,也必须是当事人有了和有过对实践过程的充分了解和体验后再去做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方法,当然不是说绝对不可行,只是往往需要更高的天赋,如果天赋和理解力不够、虚拟模型概念模型推演能力不够的话,很容易陷入空想的境地,同时出错的概率会很高,还可能会耽误自己大量时间精力却最终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处在半吊子或空中楼阁的水平。

因此,对于应用科学的日常研究管理,应该首先注重的是对从业者的工程实践、应用实践的实战锻炼和实际操作锻炼,要让从业者首先从实践中去摸索总结和锻炼自己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实践为最核心的基础,以实践和实践效果为评估其日常业绩的最重要指标,而不是是否有理论性的创新创造。有没有理论性的创造和创新,应当作辅助的、锦上添花的指标去对待,且应只奖励那些被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而不应在应用科学领域也把理论性的研究论文(尤其是并无真正重大理论价值的成果)其当成日常的主要考核业绩指标(与医生类似,考核医生的最重要指标应是其治病的效果,而不是是否有新的医学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研究领域的从业者首要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其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而不是其在理论创造上做出了多少文章数目)。

最后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概略性的泛泛而谈:就整个人类社会的认知体系、知识体系的形成机理而言,其本质上都是一个完全类似的和相通的过程,即:通常都是先有生活体验和实验、试验,从这些体验和试验、实验中,进行理论性的、机理性的提炼,提炼成用以解释这些体验和试验、实验的理论体系,并进而用以指导新的实验、试验和实践,当该认知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可以非常成功地解释这些体验、试验和实验时,则接受该理论体系,否则就扬弃或修正该理论体系。由此,不断地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乃至升华的过程,使得人类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提升和拓展,最终形成一个非常庞杂但又互相联系,并且在很多内核方面都互相支撑、互相印证的巨大体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01733.html

上一篇:说话与屁股的关系之辩
下一篇:有关真理的几个正向与反向定理
收藏 IP: 223.68.90.*| 热度|

1 郑永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