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ron038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冬.碎梦
热度 1 2016-12-12 23:06
今夜 心无一物 我尝试着用飞鸟的速度追逐黄昏 从东往西 无畏和痴迷 我用速度和时间赛跑 只为远方那一幕殷红 我在心里默念: 求你,别在我睡着前离去! 今夜 两手空空 我尝试着用万能的语言对话生灵 从天上到地下 诗歌或音乐 我让梦想与生活比拼 只要心中那一个答案 我在梦里祈祷: 求你,别在我醒来时 ...
个人分类: 呻吟随笔|30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甩不掉的恐高
热度 2 2016-12-12 22:53
这是今年的第四次北京之行,对于一个有轻微恐高症的人来说,坐飞机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每次经历起降过后都是四蹄如水渗。虽然 昨日的成都 依旧被雾霾笼罩着,我也更宁愿呆在蓉城吸霾也不愿去经历那种紧张的过程,可是,可是......。 原本要晚点两小时才起飞的飞机,通知时 ...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320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
热度 1 2016-10-14 12:58
“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 这是多年前我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摘录下来的一句话。记得那日,窗外有与屋齐高的大树,阳光透过树叶,在屋里肆无忌惮地斑驳,一片片金黄的梧桐叶在窗外飘落。我在风和日丽的深秋享受着冯先生的文字,一切与论文和工作有关的事都被抛在千里之外。每当翻开我多年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4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在地质灾害面前,围观有时也是一种灾难
热度 10 2016-9-24 22:47
“围观”的原意是指某人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而招致其它人的观看,有时看的人比较多,为了能实现视角的最大化,众人便以被观者为中心而围拢,故称之为“围观”。围观者通常持有各种各样的心态,这取决于他们对被围观事物的认知程度。很多时候,围观具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连围观者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时 ...
个人分类: 科普|741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10
秋分,云行故里
2016-9-23 10:40
太阳今日直射在赤道上, 南方的秋天才算正式开始。 据说要是能站在地球的南北两个极点,便可看到太阳绕着地平线转圈的奇观。 前日看一篇天体物理的文章,才发觉 我们一直都在坐井观天,因为 我们目前只能感知到四维的时空,而事实上我们的宇宙还有更高的维度, 若我们能站 ...
个人分类: 路途风景|40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道法自然:地质灾害减灾呼唤理性的思考
热度 7 2016-9-13 21:59
近些年我们的地球似乎不太安份,大震小震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可是,人类也似乎并非是地球的乖孩子,我们正一手捂着被马蜂蛰肿的左眼,一手又捡起石块用右眼瞄准树上的马蜂窝。所有人都抱着一个侥幸的心理:第二次被马蜂蛰到的概率会更低。 一、典型泥石流灾难事件及经验教训 命陨美人谷——邛山 ...
个人分类: 科普|670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7
古丈县泥石流所折射的不仅只是防灾减灾意义
热度 1 2016-9-7 10:45
2016 年 7 月 17 日,发生在湖南省古丈县的泥石流事件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虽然该次泥石流的规模不大,也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很快成为媒体和大众热议的焦点。 在此次事件中,当地责任部门的监测预警到位和地方政府的果断组织撤离是让 500 余名群众幸免于难的最关键因素。虽然这次泥石流还是摧毁了 5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2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可以对“山洪泥石流”做做分离手术
2016-9-6 10:57
2016年,频发的暴雨诱发多处山洪和泥石流,已成为今年山区雨季最为常见的灾害。 我们经常都会听到或看到各种媒体对某地发生“山洪 泥石流”的报道。但事实是,“山洪泥石流”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虽然山洪和泥石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还是很有必要把“山洪泥石流”这个称呼给分开, ...
个人分类: 科普|398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以史为鉴:那些发生在我国的灾难性泥石流
2016-9-2 11:21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一种由石块、土和水混合形成流体而冲出的地质现象,具有暴发突然、速度快及破坏力强等特点,被山区百姓赋予“走龙”、“出蛟”等具有神秘色彩的称谓。在我国山区,因频繁的地质构造活动、陡峻的地形地貌、短时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叠加作用而使得泥石流问题尤为突出。总结分析发生在我国历史上 ...
143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