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icheng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hicheng2016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从《决战中途岛》看科技论文写作
热度 4 2019-11-25 09:25
《决战中途岛 (Midway) 》是一部正在热映的优秀战争片。看了电影,出于职业习惯,我从中找到了一篇优秀学术论文拥有的很多特点。 首先,选题是关键战役,被广泛关注。 中途岛战役是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扭转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反法西斯盟军节节败退的局面。同时,这也是世界历史 ...
88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4
我为什么选择英文期刊
热度 1 2019-10-7 22:38
过去的 4 年,以第一 / 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12 篇,其中中文论文只有 3 篇。选择投稿给英文期刊,当然是因为当下考核看重 SCI ,但也是因为中文期刊的投稿体验总体上要差一些,且好一点的中文期刊比 SCI 更难发表。 首先,漫长的等待让我对中文期刊失去耐心。投稿后,先是编辑部的初审,部分中文期刊的稿件 ...
611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SCI、ESI错了吗
热度 17 2019-8-11 08:33
最近声讨SCI、ESI的力度有点猛,出发点是好的,但片面了,只看到了这些指标的不足。 相关的指标很多,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国际上,除了SCI、ESI,还有期刊影响因子(IF),期刊分区(JCR分区,中科院分区,各大高校自己的分区),Nature指数,H指数……国内针对中文期刊,也研发了CSSCI,CSCD,中文核心等指标 ...
13630 次阅读|29 个评论 热度 17
博士毕业后: 选择“双非”高校同样值得点赞!
热度 7 2019-8-2 15:57
我上一篇博客《毕业后的选择 : “双一流”的博士后还是“双非”的编制内》从点击率、转载量和留言评论的数量来看,关注的人很多,而且不赞同我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有点意料之外。 有个同事直接问我:选择了博士后,选择了 “3+3” 的流动编制,最后没有入编怎么办? 武汉大学第一个 3 年聘期只 ...
1178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热度 7
ESI的价值,你get到了吗?
热度 2 2019-7-17 22:19
ESI 数据每 2 个月更新一次,每次更新都会有各种排名在网络上泛滥。比如,各个国家 / 研究机构 ESI 排名前 1% 学科数的排名, ESI 高被引论文数量的排名 …… 也有很多作者在朋友圈宣传自己的 ESI 高被引 / 热点论文,很是热闹。热闹之后呢,可有退而结网? 我从 科学家个人 以及 学术 ...
12618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是什么左右了我们投稿期刊的选取?
热度 12 2019-7-8 09:59
投稿期刊的选取,应该是以研究领域对口为第一原则。只有发在对口的期刊上,自己研究领域的小同行才会最快关注到它,最有可能认可它。 然而现实中,我们选取投稿期刊,被很多的因素左右。 首先是期刊分区,期刊影响因子等这些期刊评价因素。有时候我们研究领域的主流期刊虽然口碑好, ...
12180 次阅读|25 个评论 热度 12
毕业季的思考——到底要不要读博士?
热度 7 2019-6-20 12:07
从 2016 年暑假到现在,我已经博士毕业 3 周年了,但听说有几个博士同班同学才刚刚毕业,不仅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6 年才毕业,甚至听说还有 1 个同学最后盲审没有通过, 6 年只拿到了肄业证——读博士可能不是最适合他们的选择。 来具体说说我对他们的认识。有一个同学,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很有从事科学研究 ...
9153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7
你都遇到过哪些初审退稿信?
热度 4 2019-6-15 21:09
最近一篇共同作者的文章投稿两周左右被退稿了,收到了一封非常礼貌且评价客观的退稿信,对编辑油然起敬的同时,也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遇到的各种退稿信。 基于自己的经历,大致有三大类退稿信。 第一类就是我上面说的,非常礼貌且对论文做出客观的评价,甚至还提出了初步的修改建议的退稿信。一 ...
18741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4
不忘学术初心
2019-6-3 08:23
做学术压力很大,包括生存压力、生活压力等等。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必须得多写论文, Publish or Perish 。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论文、香肠论文。为了生存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千万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做学问的初衷还是要解决科学问题,探索未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已经不存在太大的生存 ...
362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