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icheng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hicheng2016

博文

我为什么选择英文期刊

已有 6042 次阅读 2019-10-7 22: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过去的4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中文论文只有3篇。选择投稿给英文期刊,当然是因为当下考核看重SCI,但也是因为中文期刊的投稿体验总体上要差一些,且好一点的中文期刊比SCI更难发表。

 

首先,漫长的等待让我对中文期刊失去耐心。投稿后,先是编辑部的初审,部分中文期刊的稿件初审就要1个月,甚至更久。要知道,现在有些OA的英文期刊,1个月文章都已经接收见刊。通过第一关,文章送了外审,很可能又是漫长的等待,我上一篇中文文章,外审第一轮就3个多月,第二轮又是3个多月,最后是用了7个多月接收。文章顺利接收了,也不要高兴的太早,距离文章见刊可能还有很长的时间。因为每一期论文发表数量有限,前面接收的文章还没发表完,所以刚刚接收的文章得排队,这就是“压稿”。压稿1年甚至更久都不罕见。有个同学领导的文章,20174月录用,20194月校稿并缴纳版面费,但听说到现在文章还没发表。爱思唯尔等出版商的英文期刊,文章接收后几天内就能获得DOI号,online发表。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不知道有没有中文期刊文章的成果因为这个原因,被他人抢了首发权。

 

投稿体验不好还因为选取审稿人的标准还需要斟酌。中文期刊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更看重学者的职称、学术头衔,而学者的文章发表记录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很多中文期刊在网站上自荐审稿人的要求里明确写了必须是副高及以上职称。部分高级职称的科学家,相对较忙,三言两语应付一下审稿,或者直接让自己的研究生来审稿的不在少数。这样的审稿意见,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对稿件的帮助作用是会打折扣的。我上一篇中文文章等了3个多月的外审,回来没几条有价值的意见。殊不知,有较好发表记录的高年级博士生或者刚刚毕业的博士其实是非常合适的潜在审稿人。作为一位年轻老师,我已经收到过几十篇英文文章的审稿邀请,但目前我收到的中文期刊的审稿邀请却只有寥寥几次,而比较讽刺的是,我帮领导、帮导师审的中文稿也应该有十几来篇了。

 

此外,国内大部分中文期刊(包括部分英文期刊)的版面费也让我疑惑。我在中文期刊发表文章十来篇应该是有了,但到底什么是版面费,我仍然搞不懂。爱思唯尔等出版商旗下期刊的文章,作者选择非OA出版,且纸质版不要彩图的话,不需要掏一分钱;读者如果想读这个文章,则需要花钱订阅。只有选择OA出版,才需要支付APCArticle-Processing Charge,文章处理费用)。虽然这个费用很高,但支付了以后,读者不需要订阅就可以免费阅读。而中文期刊,绝大多数都会向作者收取高昂的版面费。但这个费用和OA出版的APC不一样,因为读者想读文章的话,还需要花钱订阅——如果学校没有购买知网资源,很多文章就下载不了。有点像购买了视频网站的会员,但还是得看广告,是不是有点奇怪。

 

要给中文期刊点赞的是,审稿人审稿是有报酬的,虽然不高。这个可能和收取了版面费以后,经费相对充足有关系。

 

其实就像马军老师的博客《疲惫的学术编辑和审稿人》说的一样,有些英文期刊也存在投稿周期长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和英文期刊相比,国内中文期刊的规范性,还有发展速度都有很大提高空间。此外,好的中文期刊比较少,发文量也小,其中还有一些学术大牛是常住户,而且近些年约稿、专刊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有时候中文期刊要比好的SCI还难发表。在加上当前考核更认可SCI论文,所以,选择投稿到英文期刊,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虽然中文期刊也在进步,比如很多期刊也有了预出版模式,但总体而言缺乏高水平办刊人才,进步的步伐缓慢。比如OA出版模式、数据期刊等方面,已经远远地落后了。中文期刊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OA期刊和近些年发文量越来越大的一些超级巨刊带来的强烈冲击。

 

日前,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并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希望能真正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745-1200996.html

上一篇:SCI、ESI错了吗
下一篇:从《决战中途岛》看科技论文写作
收藏 IP: 218.199.141.*| 热度|

7 杨正瓴 姚远 龚直文 檀成龙 郁志勇 杨金波 柏延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