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光亮-张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lincn 理想是一种明知不能得到但却必须要有的东西。

博文

成为教授的名人和成为名人的教授

已有 4558 次阅读 2012-3-1 03:08 |个人分类:社会视角|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最年轻的教授


     学术需要积累,这是个无法省略的过程,这个过程越长越扎实,最后的结果就越好!也许有人想到是否这个积累的过程会有捷径,当然有,那就是为什么导师非常重要的原因。名师出高徒的意义就是导师用他的积累带着你到达一个重要的前沿,你站在导师的肩膀上,看到了你自己可能要摸索很多年才能看到的场景,然而两个站在同一场景中的人:摸索到达的人和导师带领到达的人,对面眼前的风景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摸索的人经过了积累,能更加深刻认识到眼前东西的重要部分,而导师带领到达的人对场景认识是基于导师的积累,虽然他过早地就能开始从事这个方面的研究,并能发表数量和质量都可观的论文,有些人甚至可能非常幸运和导师一起做出非常重要的工作(例子很多),但这个积累过程的匮乏必然会随着离开导师而独立科研后清晰地表现出来。
     积累不能省略,这是学术的法则。重大的创新工作绝不是运气能够搞定的事情,许多人都梦想成为天才,并反复回味德布罗意的故事,但无论如何你得知道点什么,才能有创新的想法,脑子中什么都没有,似乎可以没有任何约束地创新,但那样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瞎想。即便是数学界的猜想,你也得知道问题是什么,没有积累,就等同于无米的巧妇,什么也做不了。
     合作研究同样。合作研究可以更快更好地出成果,那是因为成果是建立在合作者共同的积累之上的,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同积累的人在一起讨论启发,会很快得到很好的idea,但能不能1+1>2,那还是要看合作者各自的积累。
     如果独立能够开展相当好的工作,那么此人才真正可以接近牛人。
     祖国这几年引进人才的渴求让很多年轻又发表过很高文章的人回到国内,脱离以前成果产出的环境,这才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积累的开始。这当然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脱离“导师”和“合作”独立科研的过程越短,此人的积累就越扎实。在国外的环境中,发表Nature和Science等高因子文章的核心力量往往并非在年轻的第一作者身上,其实文章的核心灵魂来源于最有积累的那个人。好的工作往往最终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而这个素养来自他的积累过程。而我们需要引进的人正是那些独立带领研究小组的人才,然而这些人都不会对到中国工作产生过多的兴趣。
     过早通过国外的研究结果得到国内大学教授的年轻人在国内这个学术氛围下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潜心下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不必为职称问题疲于奔命了。国内如果不是教授,那跨度几年做出好工作的环境几乎没有,所以年轻拿到教授在国内是件很好的事情。
     但事情有两个相反的方面,如果拿到了教授的职位却忽然间因为其他事情而非学术的事情出了名(国内很多人是教授但始终没有学术名气),这对于积累还不牢靠的年轻人便成为不好的事情了,当然好与不好,全然在你的学术积累,根据自己的积累,成为名人的好坏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当然我们的心中还是有更多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更多的教授成为有名的教授,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水平才能真正迎来春天,是啊,中国的学术告诉我们:一花独放不是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12-542705.html

上一篇:Lenovo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到自豪
下一篇:没有宗教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收藏 IP: 61.185.190.*| 热度|

19 曹聪 戴德昌 杨学祥 吕喆 许培扬 王加升 武夷山 黄晓磊 梁建华 谢强 吴锦宇 孙长庆 鲍海飞 杨海涛 朱志敏 饶恒毅 wgq3867 zhangcz07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