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bor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eborn

博文

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的一些想法

已有 3503 次阅读 2020-4-5 09:40 |个人分类:所看所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毕业论文

    在学校最后的截止时间点提交了盲审格式的毕业论文,心里接下来的是期待,是心静,还有一些担忧,也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很是复杂。在学校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差不多一个多月,跟老师确定好框架,回到家已经是1月30号了,由于身体出了些状况,不适宜久坐,但又不得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码字,在家这两个月的时间,深受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但每每看到父母的支持和关心,看到那么多医护人员在用命守护,自己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最终写完的那一刻,说不出的感觉。

    这期间,科技部出了关于SCI论文评价的一些政策,不唯SCI,鼓励中文,有时候可能还会产生新的弊病,当然也许量变会引起质变,但也不好说,去年北京科技期刊相关的那个会议之后,明显感觉领域内某些很不错的期刊收文速度和量有了提高,但不得不说相比前两年的质量也是明显下降,其实说白了,无论是代表作还是数量之类的的评判标准,最重要的应该是价值,国家每年的投入是纳税人创造的价值,用于科研是想要创造更多的价值,但目前的现状可能更多的是论文发表于否吧,所以无论制定怎么样的标准,都很难去评定,尤其是基础研究,他的实效性不确定,当然顶刊上的文章只能说是相对价值高。欲速则不达,作为青年科研人员,如果更多的是潜心研究而不是追热点发论文,然后老教授,大牛们多多提携,这样的科研氛围和团队将会有很大的创造力,但往往事与愿违,依然很敬佩本科班主任孙老师以及另外三位依然在专心搞传统育种的年轻老师,九年的的时间一直潜心专研传统育种,即使同一批过来的或者后来又来的许多老师转做基因相关的研究,很快发表论文升职称,他们也没有动摇,我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个人感觉,基因方面的研究,只要有钱,有材料,就会有文章,很多人都可以做,但传统育种不行,是长久的积累和经验,就像如果当年李必湖老师没有认出那个野生矮稗,也许杂交水稻就会再推迟很多年一样。所以不同学科的价值很难衡量,思绪有些乱,总体而言就是没有绝对公平,只能是说只要制定了相对公平的评价体系,大家就是各拼才能去在这个体系里谋生罢了。

    但写毕业论文的过程让我考虑更多的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尤其是博士毕业论文的制度,我其实一直没搞懂究竟博士毕业论文的存在意义在哪里,系统性的评价该学生在博士期间的科研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我写作时间比较长一方面原因是自己身体加上心理抵触,另一方满是由于已经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均与毕业论文无关,所有数据都是重新整理分析的过程。这里也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博士毕业论文是已经发表论文的拼凑集合吗?看到不少论文是这样的格式,查询作者发表的小论文感觉确实不错,但放到一起就显得很生硬,不系统,接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算不算重复,同样都是学术论文,需要在发表成SCI论文或者中文核心吗?当然很多人都是发表SCI,但是如果发表核心的话,查重一定会显示很多重复吧,这样的意义在哪里,本身学位论文就是传播学术的一种形式了。再就是谈到创新,我们常提到创新,有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老方法解决新问题等等,很多时候是时效的问题,有人发表了相关的方法或者材料,自己的就不能为之创新了,再看我们学位论文里面的内容,一个博士三到五年学制,当毕业的那一刻,研究的内容即使在刚开始视为创新,但在这一刻也基本不是了,因为方法学的模仿和传播很快的,且大多人的论文并没有多少创新,一条就很不错了,我们老师也常教导不要超过两条,是的,如果每一篇真的有那么多创新,基础研究现在应该不是现在的水平,只会更加先进。再就是也发现重复性研究过多,所以写作过程很煎熬,一直在问自己,自己出了社会真正能给社会带来多大价值,只是论文吗?自己的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创造出价值?一直在问自己,在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中,自己会更用心去回答自己的这个问题。

    或许,博士毕业考核可以回到从前,教授委员会答辩评审,貌似一个学生被十几个教授围着交流一个上午,对一个学生几年来的科研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的综合素质考量和交流,这是学术的传承交流,也是一次科研思维的碰撞,对学生受益无穷。最近再回想学生生涯的九年时光,又胡思乱想了些有的没的,于是写下来,思绪有些混乱,有些思想可能比较浅薄,不透彻,有不当的还请指教,多多交流。最后预祝各位同学的盲审论文都顺利通过,给自己画一个圆满的逗号,也预祝各位老师基金高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60103-1226930.html

上一篇:参加十八届生态学会有感
收藏 IP: 39.144.21.*| 热度|

4 郑永军 张鹰 宁利中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