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达-芬奇)

已有 2042 次阅读 2016-5-24 22:29 |个人分类:[Graduate Gate]|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略有修订全部の系列]

       刚写下标题的这功夫,头脑中闪现出几个不相干的主题。其中之一是学生们(或者多数人)为何感知不到他们自己的“神性”?就在这之前,我在想,人、动物、植物,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非常奇特、不可思议的“事物”。但为何很多学生看待老师,或者同事们看待彼此时,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假如一个人开始记事时,人们反复告诉她或他“你和一般人不一样”,又会怎样?不管怎样,那应该会很不错。
       其实写这个邮件的动机只是为了备忘一个链接*,再随便写点什么。那是一个电子文本,“达-芬奇及其童年的回忆”(又名“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弗洛伊德写的。前段时间看的那个美剧“达芬奇的恶魔”中描绘过那个回忆场景,一只秃鹫(?)飞到了他的摇篮上。。。这几年注意到自己的若干特点:一是有时或经常,表现出反复无常、多变,说话不算数并以为有理;二是做个什么东西都慢吞吞的,好像永远也完不了。昨天才知道,原来达芬奇一直就是这样嗒。(小臭美一下)。
       话说到现在开了三、四篇文章,都处于半拉子状态。其中一篇已经做了多年,到了第四个年头的时候,几经犹豫,决定重写。那以后大部分时间就搞这一篇。第一次中断是在决定重写的几个月以后,当时研究生那边情况告急,又遇上要搬家,就转到她的课题上去了,学生毕业后我累极了,还没放假就溜到我父母那里去了,单位校庆也没参加。开学后另一个研究生又“顶”上来了,又帮他弄,前一个学生的课题文章也就搁置下来。
       有一段时间,都把自己的东西丢在脑后了。每次重续时,都得翻出笔记反复研读,在头脑中恢复思路。我很看重哪些东西先出现,哪些东西后出现,认为这种次序中蕴含着某种东西,一旦改变就会导致“失真”,就象“撒谎”那样严重。在有些时候,又特别注重细枝末节,就好像担心忽略它们就会错过什么似的。而当你这样做了以后,又产生另一种担心。。。做研究的人多少都有点“强迫症”吧。
       有时在想,就算做出什么“大东西”,人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假如人们不能得到好处,或者反而成了某种“威胁”,又凭什么支持你呢?要是在这种境遇下做出了名堂,到底是该心怀感激呢,还是该心怀感激呢?还是说,由于坚持在不利的环境中做出了“不相称”的工作,以至于“助长”了这种“大好”环境呢?既然做成了,不就证明总还是有些积极因素的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79512.html

上一篇: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论饥渴)
下一篇: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论文化)
收藏 IP: 110.178.72.*| 热度|

1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