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按标题搜索
量子新论一书的后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
热度 2 2012-3-14 11:08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知名学者张端明教授在“ 相互作用实在论发凡” 一文中指出:“ 以‘ 自在实体具有连贯性,而现象实体则可断裂’来举证反实在论‘本体不连贯不成立 ’ ,就使科学有了物质性的认知对象,是可取的。把本体作为现象实体的背景来讨论,现象实体的多变性、开放性,就应体现为同一自在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419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量子新论一书的后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
热度 2 2012-3-8 16:20
后记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会有前途吗?相互作用实在论科学家欢迎吗? 量子力学曲率解释是 48 年前作者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时就产生的萌芽思想,那时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兴趣使然。然而一脚迈出去了,就无法收回。几十年来为其付出的血和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571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出版简讯: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论文集第一辑出版
热度 6 2012-2-20 12:20
出版简讯: 《量子新论——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论文集‘第一辑’出版。 《量子新论——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论文集‘第一辑’已于 2011 年 12 月由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出版。论文集收集了近 3 年来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及相关博士、博士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4023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6
相互作用实在论及其科学和哲学意义(8)
2012-1-28 17:57
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作者已有专文介绍。由物质、运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理论结构也就是描述物质运动的理论结构,相互作用实在论将曹天予结构实在论中的“成份” ( 物质 ) 自然地赋予了“结构”,不需要人为的外推力。相互作用原理及曲率波场是对曹天予结构实在论的一个补充 。相互作用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的区别与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478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相互作用实在论及其科学和哲学意义(7)
热度 1 2012-1-18 11:36
三、实在论比较 我们已经指出,日常经验生活中,通常人们把“自在实体”通过“观测信号”到“现象实体”的认知过程忽视掉了,直接从“物质”经“自然力”( 认知逻辑 图中虚线部分) 到“现象实体”,这样,物质、自在实体、现象实体常不加区分地统一看成“本体”。 在这种思维方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相互作用实在论及其科学和哲学意义(6)
2012-1-7 09:37
3) 、揭示时间、空间的物理意义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过程和物质广延性的量度,既没有脱离物质的时空,也没有脱离时空的物质。时空的这一哲学论述,体现到物理学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理应包含对物体自身时空特性的描述成份。现象实体概念的提取,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哲学—物理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5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相互作用实在论及其科学和哲学意义(5)
热度 2 2011-12-30 17:20
二、 现象实体 的科学 和哲学意义 现象实体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 的科学 和哲学意义。 1) 、丰富了实在论的真理观 。 “自在实体——现象实体——现象”哲学观念的提出,丰富了实在论的真理观。上述三重划分 , 既避免了现象主义的相对真理观,又避免了主张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4125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相互作用实在论及其科学和哲学意义(4)
2011-12-17 16:08
3) 、自在实体、现象实体、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相互作用实在论认为,刺激认识主体的对象是自在实体,自在实体是可知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层次不同,以及人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我们对自在实体的认知有限。有了现象实体,本体和现象 ( 或本质和现象 ) 通过它既有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6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相互作用实在论及其科学和哲学意义(3)
2011-12-8 09:52
2) 、现象实体与现象 “现象实体”是自在实体通过观测信号作用,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由人的感官或感官的延伸与大脑神经系统综合作用引起的、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感觉表象”,是自在实体通过人的认知在现实世界的呈现。使用现象实体一词,一方面是强调客体有“象” 、有 “形”、有“体”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33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