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马敬民

博文

犹记当年学英语(三) 精选

已有 8415 次阅读 2007-9-23 10:16 |个人分类:往事如风|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高考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完全可以上英语专业的,但当时我上的是理科,最后阴差阳错上了一所农业大学。当时学校从新生中选取部分英语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了两个英语提高班,我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学校为我们配备了先进的语音室单独上课,从教学进度到方法都与普通班有所不同。教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刚从河北大学英语系毕业的女孩儿,名字叫王萍。她出身于典型的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外祖父一家还在美国定居,这些背景让我们这帮刚从农村跃入龙门,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学生陡生敬意。实际上王老师的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人特随和。因为都是年轻人,所以沟通起来没什么障碍,和同学们特别谈得来,大家课下都喜欢和他聊天,我记得还到她宿舍去过几次。她不喜欢我们称呼她“老师”,而更愿意让我们叫她Miss Wang(正如现在的我,在英语课上也喜欢学生叫我Mr. Ma或者干脆就叫Jimmy)。

 

和中学阶段不同的是,王老师的教学主要用英语,这无疑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英语小环境,虽然刚开始时大家还有点难以接受,但毕竟大家的英语基础都比较好,所以很快也就适应了。为了更好地模拟英语环境,强制大家说英语,王老师曾规定我们的教室是“No Chinese classroom”,未经许可不得说汉语,否则要罚款(The student who speaks Chinese in the classroom without permission will be fined two cents.)。当然罚钱只是开玩笑,但大家都尽力遵守这条“班规”,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听力和口语水平逐步提高,语感也慢慢培养起来了。

除了正常的授课内容之外,王老师还在每次上课的最后十来分钟,讲述或朗读一些英语故事或小说,往往故事情节性很强,比如James Bond (007)的故事,Mark Twin 小说故事等,特别吸引人,既锻炼了听力,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此外,王老师的口语很棒,并且懂得许多一般课本上学不到的slang,经常给我们讲一些由于不懂俚语而闹笑话的故事。而且,她还教了我们许多英文歌曲,如:“You are my sunshine”,“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Yesterday once more”,“Oh no John”,“Oh Carol”“Do-re-mi”等等,这些优美动听的歌曲,连同王萍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两年以后,王老师去了美国,后来就再也没有她的消息了。二十年来,我们仍然思念着可爱的 Miss Wang。

大概是在大二的时候,河北省组织了一次大学生英语水平测试,每一所大学抽取若干学生参加考试。由于我们是重点班,学校当然就让我们去参加了。结果我们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算是为学校争了光。校领导很满意,在校报上提出表扬,并承诺要对90 分以上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当时心里好一阵得意,因为本人也考了九十多分。但结果却很令人失望,直到我们毕业,白纸黑字承诺的奖励也没有兑现,你说可气不可气?

除了英语课,学校还为学生们努力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条件。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学校的电化教室定期播放英国BBC广播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虽然后来的英语电视教学节目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Follow Me》是最好的。其中有好多情节生动幽默,让人在笑声中学到了纯正的英语,同时也了解了许多英国的背景知识。其中的许多情节至今还被我用作口语和英美文化教学的素材,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课下,我还非常喜欢听收音机的广播英语节目,但与中学时代相比,兴趣点有所不同。原来喜欢的是基础英语教程,而到大学则更多地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感兴趣了。广播节目中最喜欢的是北京外经贸大学申葆青教授主讲的“星期日广播英语”。周日上午八点到八点半,周一中午重播。节目的内容非常丰富,从美国的乡村音乐到圣诞节的由来,从民权运动到西方人的生活节奏,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收集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每到星期天早晨八点,伴随着舒伯特《f小调音乐的瞬间》的乐曲声,收音机中传来申葆青老师那充满磁性和女性成熟美的声音。难忘当年申老师全面细致地介绍圣诞节,从中我学会了著名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s;难忘申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美国的乡村音乐,于是我知道了John Denver 和他那首代表作Country Roads,take me home。可以说,星期日广播英语呈现给我们一个陌生而又神奇的外部世界。后来,申老师退休,接替的也是一位女教授,蔡文美。声音和主持风格都与申葆青教授很相似,这大概是因为申教授的节目已经深入人心,听众高度认同,所以物色后继人选时专门有所考虑吧。但我总感觉申老师的风格特色是无法复制的。现在,申老师据说已经作古,但她那精彩的节目和讲解已经成为留给后学的珍贵遗产。

大学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了我学习的无穷动力。在这里,有些看上去很普通,没有任何架子的老教授兴许就是文革前,甚至49年前的“海归”,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陶学郁先生是建国初期从英国归来的留学生,当时身为校长的陶先生亲自为土壤农化专业的学生讲授有机化学,课堂之上,兴之所至,经常会来一段精彩的专业英语。我当时学的不是土壤农化专业,但偶尔也溜过去听几次陶先生的课,印象很深。植物生理教研室的刘富林教授,一位非常平凡的老者,精通英语、俄语等几门外语,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专业学术著作,可谓译作等身。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可以说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在他们无形的影响之下,我也开始强攻专业英语,从图书馆借来几本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方面的英文原版影印著作,如饥似渴地钻研,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也对科技英语的写作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上专业课的时候,有的科目上,老师在上面用汉语讲,我在下边用英语记笔记,虽然有不少的错误和漏洞,但确实锻炼了自己的反应能力,特别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那是一种自我加压式的英语写作和速记强化训练。

学生中的榜样对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学生组织的英语协会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组织,经常举行各种英语讲座、演讲、英语电影观摩等活动。我从开始时的“看客”逐渐参与其中,在锻炼了自己的英语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和,培养了自信心。那时候学生中的英语高手都有很多的拥趸,尤其是对口语流利、口音纯正的,其他人简直就有几分崇拜了。我们学校牧医系有一个比我高两届的学生,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外语学的是日语(据说是因为入学时英语成绩很差才改学日语的)。外语学习的劲头绝对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当时我们学校没有日语外教,日语老师也比较少,他几乎没有机会练习口语,于是,自己弄辆自行车,隔三差五地跑到几公里以外的河北大学,去和那里的日语外教练习。仗着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儿,很快他就在学校脱颖而出。后来学校请日本专家来讲学,他就作现场翻译。名声打出去以后,保定许多和日本合资的企业,特别是当时的西郊八大厂都聘他作兼职翻译,而那时他仍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后来他留校工作,再后来听说他已被某公司作为业务代表,派驻到东瀛去了。

在英语学习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班同学中,不能不提一下刘法圈。在大学的前两年,他还是默默无闻,也没有进入我们的提高班。但后两年,好像是突然之间,水平大长,特别是在语法方面,好像突然间打通了任督二脉,开了天目一样。后来不管是系里还是学校的组织的英语竞赛各种知识抢答赛的英语部分,凡我们两个联手出击则必有斩获。法圈后来春风得意,由硕士而博士,然后又到英国“后”了三年,回来以后却改行进了北京某很有名头的房地产公司,现在已经成了副总了,人称“圈总”的便是。这是他的主业,副业更是了得,写相声、搞演出、写小说,兼职《曲艺》杂志编辑,近来还开办“中国相声电视台”并自任台长,好事全让他一人儿占了,什么世道啊!当然,这都是后话。对了,给你一个“中国相声电视台”的链接:http://blog.sina.com.cn/u/1254105864,赶明儿我找他要广告费去。(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29-7695.html

上一篇:犹记当年学英语(二)
下一篇:犹记当年学英语(4)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