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品味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iuzhou 中国科学,从此他将伴我一起生活!

博文

通过一个多相输运模型研究QCD相变现象

已有 2894 次阅读 2018-10-23 10:2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QCD相图的描述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性质的研究一直是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热点。基于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STAR合作组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在较低的对撞能量区间(7.7-19.6 GeV)可能存在QCD临界点。


 

1.png

1  QCD相图

 

金小海博士陈金辉研究员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 “Explore the QCD phase transition phenomena from amultiphase transport model”, 已在2019年第62期的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上发表。研究者利用一个扩展的多相输运模型(AMPT), 采用守恒荷作为观测量进行了QCD相变的研究发现QCD相变对局域的部分子密度涨落并不是非常敏感。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被认为存在于宇宙大爆炸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但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不断的下降由于色禁闭的作用正反夸克形成介子三个夸克形成重子。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在高温高密的情况下可以存在自由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RHICLHC的加速器可以将核子加速到非常接近(>99.999%)光速的情况两个核子以极高的速度进行对撞大量的能量被沉积在极小的体积内使其能量密度大于理论计算的夸克退禁闭的能量密度值因此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为研究 QGP 的性质提供了可能。

多相输运模型(AMPT)是一个用来描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组合模型Lin ZiweiKo Cheming等多人共同创建。该模型可以描述实验上已经发现的物理现象并且对潜在的物理发现具有很好的预测性可以为实验的进行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研究者为了描述重离子碰撞中可能存在的QCD临界现象AMPT模型表示部分子相互作用的后半段引入了一个较强的部分子密度涨落。研究者认为部分子相互作用后半段的密度涨落可以较好地表示实验上可能存在的QCD临界现象带来的物理效果接着以实验上可能存在临界点的对撞能量进行模拟以重子数的涨落作为观测量采取和STAR实验组相同的分析条件进行了质子数、净质子数、净核子数和净重子数涨落的研究同时也研究了不同的观测窗口条件对观测量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局域的部分子密度涨落对末态守恒荷的影响并不是太明显。

这一项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QCD临界现象的认识也为实验上观测量的寻找提供了可能的依据。最重要的是也为STAR合作组二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该项研究由金小海、陈金辉、林子威、马国亮等共同完成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11775288, 11421505)的资助。


 

更多详情请阅读原文:

Jin XiaoHai, ChenJinHui, Lin ZiWei, Ma GuoLiang, Ma YuGang, Zhang Song,  Explore the QCD phase transition phenomenafrom a multiphase transport model.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62(1), 011012(2019)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PMA/62/1/10.1007/s11433-018-9272-4?slug=full%20text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SCPMA, 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均为月刊。英文版SCPMA被SCI, EI, ADS等数据库收录, 2017年影响因子为2.754Q1区。中文版被Scopu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 以出版热点专题和专辑为主。中英文为两本完全独立的刊物。订阅《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微信公众号手机同步关注最新热点文章、新闻、科技资讯请添加微信号SCPMA2014或扫描下方图片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503-1142368.html

上一篇:甘肃地区大气边界层与独立风力机的相互作用
下一篇:寻找80质量区的手性原子核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