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大师——陆志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tone2009 云水随缘,清明在心 何妨向红尘深处借青山

博文

高情素志,心向远方

已有 2479 次阅读 2017-5-29 12:23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同学, 序稿, 杏下脞语, 勉励

老蔡详细阅读了我的书稿,提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甚至一些遣词造句也动了“手脚”,可见是动了真格的。我十分喜欢他提供的书名《杏下脞语》,在确认脞语的用意不存在问题之后,便决定用它了。

老蔡应允赐序,今天一早,我打开邮箱收悉,读之令我感动不已。老蔡细数了与我有关的记忆,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在他眼里的自己。老蔡给我的溢美之词,我很惭愧,但我要欣然接纳,并以此勉励自己。

我相信,老蔡也是要以此鼓励我的。我们的交往过程,平淡如水,但是始终不缺乏相互的鼓励。

《杏下脞语》除了用来回忆,也是要用来勉励的,我希望还能给别人激励。

附老蔡美文。

高情素志,心向远方

——杏下脞语

蔡斌

志方和我念木渎高中时进了同一个班,他来自独墅湖尹山湖畔的郭巷,在校住宿,而我则是本镇走读。

住宿的同学也许很难理解当时走读生对住在学校的那一份眼馋:白天可以每天一桌上分菜添饭、晚上躺在上下铺可以熄灯昏话。所以我每次有机会在校吃饭或进出宿舍时总是特别兴奋。学校的饭桌和寝室的卧铺是孕育段子手的温床,差不多全封闭式的校园里紧张的学业、来自于亲情的说不清是动力还是压力的纠结记挂、学墙外沸腾喧嚣而又常令人困惑的社会生活,还有隔壁班穿着超短裙走过教室窗前的那位女生,这些都成了彼此诉说、相互打趣的减压阀和调味料。

而在这些场合,印象中的志方从来都不是活跃的。实际上当时志方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内向的,话很少,个头不高但很扎墩。一有空,他就会掏出几个小物件来,吭哧吭哧地学篆刻。后来志方在网络空间里用了一个叫“小石”的名字,不知为什么,每每看到这个名字,我眼前总会浮现出当年那个像石头一样沉默、也像石头一样扎墩的少年。

从高二下半学期起,学校就开始文理分班。我留守在了作为文科班的三班,而志方则去了四班,那个有着超短裙女生的隔壁班。这当然不是志方去四班的原因,但我不敢肯定。因为对志方,当时我了解真的不多。

再一次遇见志方,竟是将近二十年后。记不起他是如何找到我的,总之渐渐地我们有了较多的往来,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而由更多的了解引发的结果则是更多的敬重和钦佩。

其实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一方面怀旧忆旧的情绪和心态日复一日,另一方面又要顶着现实工作和生活的种种责任,需要花时间来维持单纯的友谊交往实属不易,可能到了人生的下一阶段倒反而可以从容些。

而今的志方,除了秉持着一如既往的稳重之外,更能积极而又真诚地谋求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这是使他获得人生成功的宝贵品质。通过和志方的交往,我逐渐了解到:这些年来,志方无论是在实业领域、学术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做成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还有着更多有意义的事在等着他去做。每次遇见志方,他都是风风火火的,他手头总是有正在做的事和在计划中的事在持续推进,并且有着很强的意愿寻求使得眼前的交流者成为潜在的合作者。个人的秉性、多年的军旅生涯以及从未中断过的事业学业打拼,养成了志方求真务实、有时可能还过于顶真的行事作风;与此同时,志方身上还有着十分单纯因而难能的理想主义情怀,这既体现在他对“完美医疗”的不懈探求上,也体现在他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多才多艺的文化喜好上。

前些年,我去北京学习,当时志方正在清华攻读博士后,他在清华园有一个小套间,蒙他盛情,我在那里住过一个月。不承想高中时没做过室友,反而在二十年后占用了他的宿舍。那时候志方的事业已有了很好的局面,但那里的宿舍仍保持了一个读书人的本色,外间的桌上摊着他练字用的宣纸和笔墨,里间的书橱清晰地反映着志方一个又一个的求知兴趣,除了本专业以外,书法篆刻、当代小说、时事经济、医学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能想见,不管志方外面的事情再忙碌,等他歇脚在这里的时候,内心一定是特别受用的。

几个月前,志方给我看他的新书稿,这是他多年来个人学习、工作、生活见闻随想的文字荟萃,这已是我看到的他的第五本书了,尽管他赠与我的医学专业、事业方面的著作我并不太懂,只能收藏留念,由衷地替他高兴、为他喝彩。快读一过,感慨良多,对志方的了解和敬重更是凭添了许多。过去基于老朋友之间的信赖和无所顾忌,志方又是个对自己的想法特别坚定的人,有时我们也会有一些面对面的意见不一致。在读过书稿后,我告诉志方以后会随时提醒自己力戒和他起任何意见上的争执,因为觉得他真的太不容易了。一个来自寒门的农家子弟,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上进心,一步步走到今天,其顽强的意志、强大的内心和高强度的付出对任何世代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励志鼓舞。

志方在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孤独的白杨》之后,曾邀请他带着作品来我校文学社做过讲座,当时就发现志方在个人表述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即在与人沟通时,有强烈的意愿想让对方了解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情形,什么都不回避,十分诚恳。

后来又有几次机会让我加深了这一体会。比如读到书稿里有一篇写在甪直小荷作文博物馆二楼喝茶的,遂想起这是有一次我和当时指导的一个叶圣陶教育研究的课题小组正在甪直实地寻访,志方正好得空与我联系,于是赶来。结果在小荷二楼的八仙桌前,志方现身说法,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同学们分享,愣是讲了半个下午,我觉得志方很多时候言道载道的意愿,其实要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太多。

我还觉得,志方之所以要留这一部个人的心路历程,其实本意就是想让看这本书的人,尤其是他的亲人他的子女知道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的人生中,他都经历了什么?所以这是一部袒露心声、拒绝假面、有一说一的人生实录,书稿的力量与共鸣均源于此。

前两年,志方在独墅湖边创办了一个独墅湖印社,成立仪式他邀请我去参加,印社的地址是在通达路的一个小区居民楼内,有点意外;印社成立仪式有点像高中同学会,遇见了不少老同学,这其中也包括当年的超短裙女生,大家还合影留念。这一幕让我有些恍惚,我仿佛看到志方像永恒的少年盖茨比一样端着红酒杯,远望着前方肯定会有的灯塔。

直到这次读过书稿后,我才知道印社的房子其实是志方已过世的慈母留给他的,志方不愿意处理掉,留着做一个文化的空间,其实正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之后我有一次环步独墅湖,绕行一圈有二十五公里,走过通达路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志方的印社,想起了志方书稿里他写到的独墅湖童年的点点滴滴,他几次提到当地的一座老桥,于是我在行走过程中就有了特别的关注,发现这一带城市发展的速度真的是太快了,除了一处高架下绿地公园保留的仅具观赏功能的一座小石桥外,其余的几乎已荡然无存。

志方,抽个空,我们一起走走吧。也许已走不回你的童年,但至少还能走过你的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242-1057784.html

上一篇:北大之晨
下一篇:大娘姨
收藏 IP: 121.224.1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