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198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ture1981

博文

博士生&煤窑工

已有 3581 次阅读 2011-12-20 13:0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士生

      关于博士生的帖子太多了,但阳光的极少,阴暗的太多。
      先前在“两全其美”上经常光顾博士论坛,每每有苦大仇深者发帖诉苦,总会引起持久的围观,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
      博士生是个弱势群体,所以在面对无奈的时候,极端的情形也可以理解。从2003年现在,听闻博士生跳楼自杀的消息很多,我每每都再思量着他们为什么会走上绝路。可是,至今依然停留在肤浅。
      不过,黑窑工的事件,让我在内心把博士生和煤窑工进行了对比分析。
      博士生读博和煤窑工挖煤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譬如不能正常毕业、和老板纠纷矛盾、情感压抑等,极端的结果是走上绝路;煤窑工也存在和煤老板的纠纷、身心承受巨大压力、还要面对矿难事故等风险,极端的情况就是被限制人身自由,变为黑窑工,成为煤老板无休止的赚钱的机器;当然,像《盲井》里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生命不再被认可和尊重。
      博士生要选择导师,正如煤窑工要选择煤老板一样,一旦选择错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煤窑工选错了老板,轻则工资被克扣、还要被人打骂,重则就成了包身工,被社会除名,无休止地挖呀挖呀,直至生命终结,当然不排除被解救的可能性。只是解救的都是小部分,还有很多常年在地下的无名氏,成为彻底的活死人。博士生选错了导师,轻则成为老板赚钱的机器,无休止地做项目而没有课题方向,即使完成了课题研究,还要被要挟继续完成项目、带新人、发论文;重则与老板闹矛盾,或放弃学位、或转导师、或连转导师都没有机会的只好退学,或继续低头认错“重新做人”;在那些因此而无法承受的博士生必然是在选择了绝路。其中的绝望非过来人难以理解,但是回想在文革期间那些被冤枉迫害而存活下来的人,每一个博士生都应该向他们学习,断不可自寻绝路。
      在中国,博士量产社会背景下,博士生和煤窑工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煤窑工也有很多种,有去大型国企煤矿的、待遇和工作条件相对很正规,有组织有纪律,可以相对舒心地工作,还不少挣钱;去小型国企煤矿的条件次之,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有保障,不过遇到矿难的机会是避免不了的;去私人煤矿的规模相对较大的,条件再次之,但是人身保障大大降低,而且待遇也相对较差,而私人小煤矿则更次之,管理松散,无组织无纪律,矿难的几率很高,个人生命安全难以保障。最差的则是被去了黑煤窑的,不管是被骗去的、还是自投罗网的都是没有人身自由,更不要说工作条件待遇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前面讲的活死人了。
      博士生也一样,目前出国去读的待遇好,科研条件也很优越,可以很顺心的工作,只要不笨、有想法、勤思考都能做出点成绩来;其次留在国内一类院校或重点科研院所的,条件也还不错,有大老板或者确有真才实学的导师指导着,自己马不停蹄的努力着,还是很容易毕业的,当然存在的压力也很大,也有因为自己身体差劳累致死的发生,这种风险还是相对较小;在一般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则次之,老板也有项目拿,但是不多,而且老板自己还不富裕,所以本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则,不得不替老板做工,课题研究相伴而生,真正的科研精神得到的不多。但总体而言,这是比较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遇到没有真才实学的老板,只会吹牛,指导学生不成,还要抢占学生的科研成果,完全依靠学生活着,这种情况下博士生就成了黑窑工。先前在“两全其美”上看到过这样的案例,只能为其扼腕叹息,不知现在是否被挽救了。
      现在社会很欢迎“海龟”博士,所以很多人都开始去了国外,当然慢慢地“海龟”也会沦落的黑窑工的,这只是时间问题。我没去过海外,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但是我相信着一定会存在。
      还是鲁迅先生的话,“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目前的海龟还能成为‘胶菜’‘龙舌兰’,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像郑州免费赠送的白菜一样了。
      煤窑工也许某一天会成了博士生,或比博士更好的待遇。但是,那个时候的煤窑工也许是要到火星上去挖矿、或者去太阳上去寻煤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883-520245.html


下一篇:后疫情时代定制化需求发展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7 翟远征 徐勤军 唐久英 唐常杰 吴军 xuqingzheng mir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