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五一小长假,从西安到青海(1):百里花廊到宝鸡

已有 2414 次阅读 2019-5-15 15:28 |个人分类:中国各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宝鸡, 百里花廊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5/13

今年五一小长假放四天,高速公路免费,自驾游到哪里去呢?想一想,到西部去得少,于是这一次选定青海。来回行程超过2000公里,时间太紧,为保险起见。提前一天于4月30日出发。于是此行共五天,我们弟兄俩,带上妹妹志勤,从西安出发,开车游览了宝鸡、天水、湟源、原子城、同仁和临夏等地,收获满满。

 

百里花廊到宝鸡

4月30日高速公路还不免费,于是我们先行驶一段国道,好在平原上路况也不错,目标是宝鸡炎帝陵。出西安城向西,过沣东沣西两座新城,这是西咸新区的一部分,原先的农村田野,如今无数高楼拔地而起,面貌为之一变。不久进入鄠邑区(原户县)地界,上了310国道。一路车不算多,开得很顺畅。

起先以为车会一直沿国道在渭河南行驶。没想到,行至中途,导航把我们引过渭河大桥,到了河北岸的杨凌,这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农业科技城,西北农林大学就设在这里。沿渭河花木扶疏,好似公园。渭河大堤顶部就是宽敞的公路。我们一路欣赏,心情愉悦。不一会进入宝鸡市所辖的扶风县,高大的牌匾上写着“宝鸡渭河百里花廊”的字样,杨柳,红花,芦荡、湿地,越过几个县,一直延伸到宝鸡市区。据介绍,“百里花廊”东起扶风绛帐,西至宝鸡峡,全长100公里。总体格局分三个层次:一是五个河堤道路景观带,分别是“十里花海”“樱送春风”“杨柳浓荫”“红枫秋韵”“梅花闹雪”;二是八个渭河河道景致带,分别是百鸟戏滩、千亩荷塘、万顷芦荡、在水一方、渔舟唱晚、水月观音、宝鸡峡谷、千渭湿地;三是渭河两岸休闲产业区。眼前渭河百里花廊,水波潋滟,移步换景,野趣灵动,美不胜收。像这样的“百里花廊”真是举世罕见。这完全是出乎旅游计划之外看到的绝佳景色。

车进宝鸡陈仓区,2003年前为宝鸡县,地域跨百里,一直管到陕甘边界。县城旧名虢镇。如今以20多公里长的陈仓大道与宝鸡中心市区连接了起来,大路两边,都成了高楼林立的市区,可谓沧桑巨变啊!

到了宝鸡市内,妹妹想起,何不趁便去看看原来工作过的地方,也算是怀旧吧。于是,我们把车开到了宝鸡东站北的宝十路上,不一会找到了那家工厂,原名陕西省宝鸡市第一染织厂,如今改制为宝鸡市振兴纺织公司。妹妹在此找到了熟悉的染布车间和织布车间,她在此当过5年机修工,1985年调往咸阳彩虹电视机厂。一晃几十年,总算圆了怀旧梦。当年宝鸡是纺织业重镇,到今天已发展出五大支柱产业,即钛合金、汽车(陕汽)、石油机械、化工、烟酒(西凤酒)。我们为宝鸡经济的腾飞而高兴。

这一带又叫斗鸡台,民国时期,由徐旭生领导,1934年成立了陕西考古会,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徐旭生(1888—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考古学家。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所长。1927年,他出任“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与瑞(典)方团长斯文赫定一起工作,进行考古探险。该考察团历时8年,它的组成结束了从19世纪末以来我国大批珍贵文物任外国人肆意掠夺的屈辱历史,考察所发现之文物,必须留存在中国,外方只可研究,不能带走。1934年前后,徐旭生在陕西主持了宝鸡斗鸡台3次考古发掘,正式揭开了陕西科学考古发掘的序幕。如今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有1000多件青铜器,就是自那时起,在宝鸡各区县发现的。现为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

言归正传。我们吃了面皮,车进市中心区,这里有我们早年去过的金台观。建在山坡上,相传张三丰曾在此修道。所以这一片叫金台区,而靠近渭河叫渭滨区。加上陈仓区,宝鸡辖3区9县,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370万。早年,宝鸡火车站大门朝北,中山路一带最繁华。后来车站改建为门朝南,经二路一带就发展起来了。

左顾右盼,眼睛捕捉着市区的变化,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不觉间,车过胜利桥,到了渭河南,沿清姜路来到炎帝陵。宝鸡因炎帝而自豪,享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0608宝鸡远眺

0521宝鸡染织厂

0523印染车间

0524织布机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179187.html

上一篇:《拉丁美洲列国纪行》问世
下一篇:五一小长假,从西安到青海(2):拜谒宝鸡炎帝陵
收藏 IP: 77.6.189.*| 热度|

2 甄一松 雷宏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