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南阳医圣祠,纪念张仲景

已有 6380 次阅读 2019-12-5 15:16 |个人分类:中国名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张仲景, 医圣祠, 伤寒论

 

0162南阳医圣祠

0163照壁

0165医圣张仲景

0169碑廊

0171碑廊碑石

0173六碑亭

0177百寿亭留影

0232医圣祠山门

0181殿堂

0207张仲景墓亭

0195大殿张仲景事迹陈列

0202四合院

0212张仲景为百姓治病

0214秋风阁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12/2

中国有两位医学家常被誉为医圣,一位是东汉的张仲景,他以《伤寒论》出名,另一位就是明朝的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广为人知,有个电视剧就叫《大明医圣》,说的就是李时珍的故事,《本草纲目》主要是谈中药的,所以他也被誉为“药圣”。不久前我写过李时珍故里参观记,今天再来说说张仲景,今年4月到河南南阳,我瞻仰过纪念他的医圣祠。

南阳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除了诸葛亮的卧龙岗,还有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150-219)的医圣祠,他的名著《伤寒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至今为人称道。

医圣祠,位于南阳老城东温凉河畔,为张仲景墓址所在地。始建年代无确切考证,医圣祠内现存有一块“晋咸和五年”(330)张仲景墓碑一通。据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在张仲景墓旁已建立了祠院。以后经多次修葺,而成南阳名胜之地,与南阳城中的玄妙观,城西的武侯祠遥相辉映。旧时每年的上巳(农历三月三)、重阳为医圣祠的香火大会,士女如云,及其繁盛。如今两年举办一届张仲景医药节,到医圣祠祭拜,是医药节的核心活动。

来到医圣祠,眼前出现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博大雄浑,巍峨壮观。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的双重檐阙,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面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与吉祥。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所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

步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的,长宽各为3.5米。石碑两侧镌刻着金字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辩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中间则是《医圣张仲景传》。背面刻写着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辉映,浑然一体,使人在肃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过照壁,进入园林,花木扶疏,在绿地草坪正中竖立着张仲景的高大塑像,两侧竖有历代名医的白色塑像,如岐伯、扁鹊、王叔和(晋代脉学家,曾整理张仲景医书)、皇甫谧(针灸学家)、孙思邈、成无己(金代医学家)、李时珍等等,展现我国中医学历代群英灿烂的景象。

花园两边有长长的碑廊。东廊房有仿汉画石刻百余幅,介绍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事迹,其中有一幅画着张仲景当官时不忘为民治病的画面,配诗“医国医民救苦难,仲景盛名天下传,浩荡恩德民感戴,众口一心举孝廉。”西廊房里有我国远至神农、黄帝,近到明清的各代名医石刻和小传100多幅。

园林中央,立着高大的纪念碑亭,檐牙高啄,非常醒目,亭中间立着六碑合一的六边柱体,镌刻着毛泽东对中医的评价等名言佳句。

现在到了红墙琉璃瓦的医圣祠山门,两侧立着春台亭和秋风阁。入内,从牡丹园和芍药园中间走过,就是汉代风格的拜殿,金字大匾“万世医宗”,还有“中医祖庭”,凸显医圣张仲景的崇高地位。

拜殿和墓亭前后攀接,墓亭飞檐翘角,内有一座砖砌墓,成覆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因古代“羊”和“祥”通假,这就是医圣长眠的地方。墓顶有一莲花台座,象征张仲景“出污泥而不染” 的高尚品德。亭前立有刻着“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先生之墓”字样的石碑。

瞻仰过墓亭,再穿过殿,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建筑便展现在眼前,这是医圣祠的大殿和东西偏殿。其中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是“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这些殿堂就是介绍张仲景一生和成就的地方。还收藏从医圣祠出土的文物,如东汉针灸陶人,晋代张仲景墓碑,张仲景著作的早期版本等。

陈列介绍说: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大约生活在150-219年。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很早就立下“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大志向。他拜同乡名医做老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年轻时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东汉末,疾疫流行,张仲景宗族在不满十年中死去三分之二,主要病状都是伤寒发热,然后转至危殆。张仲景悲痛之余,发愤著书。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

汉灵帝时举孝廉(当时还没有科举,当官靠推荐),张仲景入仕,据说后来官至长沙太守。相传他任职期间,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在衙门大堂为百姓看病,至今在南阳和长沙流传着他坐堂行医的美谈。后来的药房多冠以“xx堂”,就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大堂诊病的业绩。

张仲景最主要的成就是撰写了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诊疗体系,因此张仲景被后人尊奉为医圣。馆中介绍张仲景著作的流传及版本情况。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大约是在东汉建安10年(205)前后,在流传的过程中,到北宋形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其中,《伤寒论》10卷,22篇,397法,113方,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性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用药。《金匮要略》6卷25篇,包括内、外、妇科、皮肤科等40多种杂病的治疗方法139条,262方。

这两本书,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八法,并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是中医药学诊疗体系的精髓核心。两书方剂中,用到各类药物200余种。方剂中的君臣佐使配伍严谨,加减变化奥妙而精当,丰富了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这里解释一下,阴阳是指张仲景把外感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加以分析综合,归纳成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症候类型,称为六经,根据这些症候类型施用药方,“各有主方,随证加减”,为后世辨识征候,进行治疗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准则。这就是前面照壁上“阴阳有三”的意思。在首先确定病征属于三阴三阳的某一类型之后,进而分清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病象的寒热,盛衰(虚实),最后作出诊断。八纲辨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复杂的疾病分析归纳得非常系统清清楚楚,使人便于掌握。

书中出现的各种方剂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浴剂、洗剂、熏剂、灌鼻剂、滴耳剂、软膏剂、栓剂等,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的剂型,难怪两书被后世誉为“方剂之祖”。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辩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已历1800多年,仍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书中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最后,我们用副馆长张兼维作词的《医圣颂》结束本文:

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传。

神农尝百草,黄帝启医源。

东汉张仲景,济世救民难。

辩证立八纲,大论著伤寒。

活人即活国,龙族得绵延。

大医担大道,民命重于天。

国医崇祖庭,先师南阳眠。

望之如汪洋,仰之若高山

万民祀千秋,家国得平安。

圣德昭日月,佑我万万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208912.html

上一篇:詹天佑逝世百年,瞻仰其汉口故居
下一篇:崇敬科圣:南阳张衡博物馆
收藏 IP: 77.3.93.*| 热度|

3 杨正瓴 马德义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