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拉美列国纪行连载(11),秘鲁:从沿海到高原

已有 4213 次阅读 2019-7-23 14:43 |个人分类:世界各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秘鲁, 普诺, 塔克纳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7/23

 

5月5日 星期五 秘鲁南大门——塔克纳

美美地睡过一觉,两天乘车的劳顿一扫而光。今天继续踏上新的旅途。早饭后,我们来到长途汽车站(Terminal Rodoviario)。本来准备乘大巴士前往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可是售票员说,玻利维亚那边罢工,阿里卡前往拉巴斯的客车全都暂停运行,何时恢复,还没有准信儿。这样,我们临时改变计划,决定先去秘鲁再说。

从阿里卡去秘鲁边城塔克纳(Tacna)相距62公里,最方便是乘坐出租车。长途汽车站东边不远就是一个大出租车站。出租车排成长队等待乘客。坐满一辆发一辆。车票每人2000比索(3美元)。我们与另外两个旅客被安排在同一辆车上,9点15分,小车奔秘鲁而去。

秘鲁边境到了,边检站迎风飘扬着秘鲁共和国的国旗。这面国旗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对秘鲁第一个直观的了解。国旗由红白红三个竖长条构成,其中白条上还镶嵌着国徽。一般解释为,白色象征自由民主,红色象征对烈士的怀念。根据传说,红白两色是1820年率军前来解放秘鲁的圣马丁将军选择的。他在进军途中,望见一群白胸红翅的火烈鸟飞过,觉得这是个好兆头,果然次年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利马。1821年7月28日圣马丁在利马宣布秘鲁独立,不久红白两色就成了国旗的颜色。

国徽则表现了秘鲁丰富而特有的资源。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只南美骆马,为秘鲁国兽,代表国家的动物资源,也是秘鲁民族的象征之一。右上方是一颗金鸡纳树,代表该国的植物资源。金鸡纳树皮可以提取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下半部为一只象征丰饶的羊角,代表该国的自然资源和矿藏。

你看,仅是一面国旗,就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

边境检查一切顺利,上午11点,我们已到达塔克纳长途汽车站。车站很大,是两层楼。出租车司机很殷勤,知道我们不准备在此停留,于是把我们带到楼上一家旅行社去买票。我们问了一下去普诺的车票,374公里车程要80索尔(秘鲁货币,一美元约合3.3索尔),按秘鲁的标准相当贵。我们猜测这家旅行社与出租车司机有关系,拉人宰客。于是在站内打听了一下,果然,去普诺的票很便宜,但要上另一个车站去买。打个的,只花一两个索尔,就到了市北的新车站。这个车站是去年刚刚建成的,主要经营国内线。几家公司都发车去普诺。我们选择了下午7点的那一班,票价仅20索尔。

塔克纳是秘鲁南部重镇,为同名的塔克纳省(秘鲁全国分25省)首府,人口20多万。这座城市由西班牙殖民者建于1615年,因附近土壤肥沃,靠近阿里卡港而得到发展。塔克纳距边境仅36公里,距首都利马却有1293公里,现作为秘鲁南疆重镇很兴旺。周围盛产烟草,葡萄,棉花,甘蔗,蔬菜等农产品,在此地集散加工,有皮革,水果罐头,葡萄酒酿造,饮料等工业。附近还有铜矿。塔克纳近海但不靠海,没有自己的海港,产品要通过公路和铁路运往智利的阿里卡港出口。

车站里各种小餐馆很多,主食是玉米,大米和土豆,加上一些鱼肉鸡肉或猪肉及蔬菜,佐料有辣椒,蒜,柠檬汁,洋葱,胡椒,橄榄油等,肉食有烤的,有蒸的,有煮的。饭菜价格都不贵,一般只要1.5个索尔左右。尝一尝,味道不错,就是有些辣。

走出车站看看,街道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引起一阵尘土飞扬。秘鲁人都是古铜色的面孔,看得出是印第安人或印欧混血人,穿戴与智利人大不相同。智利人欧化程度很深,服装与欧洲人差别不大。而秘鲁人,特别是妇女,多数还穿着传统服装。肥大的裙子,戴一顶呢帽,身上背着小孩或一个包袱。我们沿着山坡路上去,一直走到半山腰,整个市区尽收眼底。一幢小屋前,站着一位女士,用英语和我们打招呼。我们攀谈起来。原来她是英语教师,怪不得英语这么好。她告诉我们,塔克纳发生过地震,不少老建筑都倒塌了,留下的古迹不多。最有名的就是大教堂(Catedral)。顺着她的手指过去,我们果然望见了教堂的两座钟塔高高矗立在市区房屋之中,如鹤立鸡群。她说,这座大教堂,始建于1875年,是请法国著名建筑师埃菲尔(巴黎铁塔的建造者)设计的。可是由于智利和秘鲁的战争,1879年塔克纳被占领,工程停顿了50年。直到塔克纳1929年回归秘鲁后才复工,可是由于时间相隔太久,一些图纸丢失了,一直到1954年大教堂才完全建成。说话间开来一辆小汽车,原来是这位女教师的男朋友接她进城。我们挥手告别。

回到汽车站,时间还早。我拿出了导游书,阅读有关秘鲁的介绍。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北部,面积128.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英国,是南美第三大国,仅次于巴西和阿根廷。秘鲁在古印第安语中意为“玉米之仓”,因这里最主要的农作物为玉米。

古代秘鲁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玉米的中心之一。玉米的培育奠定了印第安古文明的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辉煌灿烂的印加文化,因此玉米被称作是“印第安古文明之花”。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玉米才逐渐传到全世界。我国古代的“五谷”(有几种说法,如稻,黍,稷,麦,菽等)中并没有玉米。玉米是明朝时传进我国的,如今已成为仅次于稻谷和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秘鲁也是土豆的原产地之一,16世纪辗转传入我国。秘鲁的土豆特别大,一个上一斤的都有。从颜色上看,有黄皮的,紫皮的还有红皮的。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食物。

500年前,秘鲁是印加帝国的中心,当时的印加帝国十分强盛,疆域几乎包括半个南美洲,秘鲁境内现在仍留有许多古印加遗址和遗物。印加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仍然影响着后人。印加人崇拜太阳,秘鲁的货币名叫索尔(Sol)就是太阳的意思。全国人口2700多万,其中47%是印第安人,32%为印欧混血人,白人只占12%,此外还有华人和日本人等。民族关系看来相当融洽,日裔藤森曾于1990到2000年担任总统10年,后来因选举弊案辞职。至今在一些建筑物的墙壁上仍然可看到支持藤森竞选的油漆大标语。

秘鲁从地形上看,可以概分为3区,即海岸地区,山岳地区(安第斯山系)和热带雨林区(亚马孙河上游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区和山岳地区。

秘鲁是传统的农矿业国,经济属拉美中等水平。人均GDP为2360美元。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12大矿产国之一。年产金150吨,银2800吨,锌120万吨,铅30万吨,锡4万吨,铜80多万吨,均居世界前列。该国还蕴藏着铋,钒和铀等稀有金属以及铁矿石油天然气等富源。

秘鲁西面濒临浩瀚的太平洋,海岸线很长,从南极附近北上的秘鲁寒流翻起了海底的营养物质,引来寒性鱼类,使这一带海洋成了世界级的大渔场。秘鲁年捕鱼量超过800万吨,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秘鲁渔业的支柱是鳀鱼,几乎全部用于加工制作鱼粉和鱼油。鱼粉是一种富有营养价值的优质饲料,用它养鸡,产蛋多,用它喂猪,长膘快。秘鲁的鱼粉大部分用于出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秘鲁在人们印象中不算发达,但城市人口已占到3/4,农村人口下降到1/4。许多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户,土地有限。靠种地,只能维持吃喝,花钱得靠小生意。傍晚上车时,很多都是山区的农民,穿着传统的服装,背着大包袱,提着大袋子,带着好几件行李,挤上车来。里面装的,都是从塔克纳,甚至从智利阿里卡贩来的货物。有的还没坐稳,就开始向我们兜售小电器,洋娃娃,羽绒衣之类的小商品。汽车就在熙熙攘攘的嘈杂声中,驶离塔克纳,前往高原城市普诺。这条路上居然设有税关(aduanas),几个穿着制服的税务官员,上车来打开旅客的大包小包收税,只是放过了我们两个外国游客。只见那些被课税的当地人,一个个叫苦连天。看来做小生意挣钱也不容易。

 

 

5月6日 星期六 高原反应普诺城

从塔克纳到普诺(Puno)车程只有374公里,可是由于山路崎岖艰险,汽车竟整整开了一夜。入夜后,车内的温度也越来越低。车上的当地人都穿上了暖和的外套,甚至套上羽绒衣,围上大披巾。我们穿上了随身所带的全部衣物,还冻得发抖。幸好司机见我们两个外国游客衣物少,特地拿出两条毛毯,帮我们御寒。真感谢这位好心的司机。

我们途径的秘鲁南部山区纬度在南纬14度左右,相当于北半球的泰国曼谷。按理说应该是热带。但这里海拔高度对气候影响比纬度更大。据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要下降摄氏0.6度左右。我们这一路,车程不算长,可是海拔却由500米上升到4000米左右,难怪觉得寒气逼人了。

海拔上升,不仅影响温度,也影响气压,并造成氧气的稀薄。据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压下降9.5毫米水银柱,氧气分压下降1.2毫米水银柱。海拔3000米时,大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2%。一般人到了高寒山区,大多会发生高原反应。果然凌晨三四点,嘉美开始感到气喘不舒服,恶心,呕吐了三次。我反应不太大,只是感到有点头痛。

早上7点多,长途汽车终于到达了终点站普诺。这是一个旅游城市,车站上等待着不少旅游接待人员。我们刚一下车就有人迎上前来,介绍旅馆和旅游节目。我只想赶快找个旅馆歇下来。一位接待员叫来了出租车,陪我们一起到市里的一家旅馆。他告诉我们,普诺城的海拔有3830米(试比较:拉萨为365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他们高地居民经过世代的适应,肺活量增大,血液量增多,所以能在高地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外国游客来到这里,十有八九都会产生高原反应。头痛呕吐是轻的,有的会失眠,有的嘴唇发紫,有的还流鼻血。他安慰我们说不要紧,喝杯古柯茶,睡一觉就好多了。他建议我们,活动走路都不要太剧烈,行动要和缓,慢慢就会适应。

旅馆待客有方,刚放下行李,服务员就端来了见面礼——热腾腾的古柯茶(mate de coca)。这是用古柯叶泡的,专治高原病。古柯是一种灌木,从古柯叶中可以提炼出药典中有名的植物碱可卡因,用作麻醉剂。秘鲁人常把古柯叶含在嘴里嚼,用以消除疲劳。古柯茶水呈浅金黄色,浮着几片绿色的古柯叶,加上砂糖,味道更好。我们咕嘟咕嘟喝下,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果真有效,不一会就睡着了。

这一睡,就是6个多小时。下午两点多起来,还是觉得头有些痛,浑身无力,上下楼梯都没劲,只能轻挪脚步。打开背包找点吃的。我们带了一包锅巴脆,是密封的。现在密封袋膨胀得鼓鼓的。想一想,这正是袋内外的压力不同造成的,由此也可见高原的气压多么低。勉强吃了点东西,身体还是不舒适。可是不能老在旅馆里泡着,还是出去走走吧。

普诺市是个高原湖城,位于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的西北角,人口约10万。相传,印加帝国的创始人卡帕克诞生于的的喀喀湖畔,并兴建了普诺城。后来,他从该城出发,远征四方,缔造了强盛的印加帝国。为了纪念这位开国始祖的功勋,普诺人每年11月初都要举行“普诺周”(Semana Puno)民俗节活动。可惜由于时间不对,我们无缘亲眼目睹这传统的节日盛会。

我们住的小旅馆Hostal Taquile在Ayacucho街上,出门一拐弯,就是普诺城的市中心兵器广场(Plaza de Armas)。广场上花木扶疏,绿树修剪成蘑菇状。西侧沿台阶而上,坐落着该市第一名胜大教堂(Catedral)。这座双塔教堂一看就是殖民地时代的西班牙样式。正面雕饰繁复,但也加进了当地的花纹图案,如菠萝,芦苇花等,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交融。

从广场向北是一条步行商业街,叫利马街。街道两旁尽是纪念品商店,旅行社,餐馆。尤其是众多的外币兑换处引人注意。在这里逛街的大多是游客。由此可见这座小城旅游业的发达。其实普诺本身可看的景点并不多。但它却是从秘鲁前往玻利维亚的必经之地,又是游览高原大湖的的喀喀湖的出发点,所以游客特别多。漫步走到利马街北头的市政厅前,有座独立纪念碑,石柱上立着一个戎装荷枪的战士铜像。底座台阶上坐着好几位游客歇息。大家聊起来,有的来自美国,有的来自澳洲,还有的来自以色列。其中两位来自澳洲的游客,都70多岁了,身体却像年轻人一样结实。游览了普诺附近的好几处名胜古迹,还去了玻利维亚。他们介绍说,玻利维亚印第安风情最浓,很值得一看,千万不要错过。看着他们很快就适应了高原气候,到处跑,不觉累,真让人羡慕。

也许是白天出太阳的关系,在外面慢慢游逛,觉得不舒服的症状减轻多了。可是天黑回到旅馆,恼人的高原症又复活了,难受起来,头痛得像要裂开,什么也干不成。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早上陪我们找旅馆的那位接待员。他告诉我们,明天早上7点有旅游车前往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问我们要不要订票。这时我们正难受得要命,哪有心情,于是就婉言回绝了。早早盖上棉被睡下,可是因头痛怎么也睡不实在。一两个小时就要醒来一次,口干舌燥,喝点水再躺下。折腾到后半夜,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190780.html

上一篇:九旬老父洛南行,妹妹快板叙全程
下一篇:拉美列国纪行连载(12),秘鲁玻利维亚:高原大湖
收藏 IP: 77.8.9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