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捷华文坛三剑客:老木,温妮,欧非子

已有 3915 次阅读 2017-4-2 05:11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6456捷华文坛三剑客:老木,温妮,欧非子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7/3/29

2016年,在布拉格举行了三次重要的文学活动。先是5月份召开“欧华文学会首届国际高端论坛”,7月份又召集第8届文心作家(布拉格)笔会,9月份举行第36届世界诗人大会。这几次文学活动都得到了捷克华文作家协会的鼎力支持。这里就介绍一下捷华作协的3位知名作家老木,温妮,欧非子。


具有社会担当的老木

说起老木(本名李永华),在欧华文坛是个大家熟识的作家。在海外华文文学圈也得到不少肯定。与两岸四地及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评论家文学研究者相熟。不管到哪里参加文会,都有熟人相识。老木之所以让人们有明显的“辨识度”,其主要因素是他有一套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分析事物的辨识手段。常有独立深刻又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成果。他的许多常人看起来“不靠谱”的臆想,深究起来,确有深刻的人性和哲学基础。其逻辑的强大、论证的严密和不卑不亢的对话态度,常会令正统顶尖级的学院派难以应对。

关于老木的介绍,坊间已有不少。这里只是简要叙述,重点放在最近几年的新发展。

老木,祖籍山东,法学本科。现为捷克华侨商人、布拉格时报社长。曾长期担任欧华作协副会长,现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文心社常务副社长。

老木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可以说,工农商学兵都干过。他通哲学,善思索,在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体的写作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他1991年出国,在捷克不仅把商贸干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先后主办三种报纸,在两岸四地、欧洲、澳、美多地发表过大量作品。

最近几年,他把历年的作品结集出版,一下子就推出诗集《露珠(老木诗选)》、长篇小说《新生》、中短篇小说集《垂柳》、散文集《石子路》、随笔《直觉世界》、杂文《心系故园》六种,约130万字。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王玉琴教授评论:“在华文文学史上,《新生》是第一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捷克华人全景式的作品,颇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百科全书的特点,其历史与认识价值不容小觑。”

2017年,老木又推出政论集《微言百则》。由此可以看出,老木不仅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而且知识全面。细致明辨,思想深邃,这样的作家是少有的。

他又是热心公益的办事能手。忙里忙外。曾主编捷克华文作协合集《布拉格花园》,参与编辑欧华作协纪念文集《迤逦文林二十年》、参与编辑《亚洲华文微型小说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家微自传》。

2014年,在迎接二战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前夕,老木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有次布拉格的著名摩托车手胡忠旭,骑着他的宝马,带着他的朋友——捷克企业家刘进女士——一道去老木家农场做客。就在三人的茶叙中,灵光闪现,一个骑摩托车横穿中国及世界的想法就此诞生。接下来,老木又联系到身在加拿大的《世界华人周刊》社长张辉。接着在张辉的推动下,这三位友人的创意又得以升华。环球行不仅已组成团队,且以纪念二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方式进行。同时老木被推举为该项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和秘书长,负责各项实际操作。

这项环球行又名“单骑送铁证 万众倡和平”,由捷克华裔摩托车手胡忠旭、捷克《布拉格时报》社长李永华、捷克著名摄影家关绍基三人执行团队和江苏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轮番派出的三组摄制组承担。他们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国内权威纪念馆、博物馆提供的英文史料,从2015年6月10日开始,从俄罗斯南部伏尔加格勒一路向西,途经俄罗斯、波兰、奥地利、捷克、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美国和加拿大,与欧美20多家二战著名纪念场馆进行史料交换,向欧美民众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以及侵华日军的反人类暴行。经过四十多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纵横一万一千多公里,寻访了24个二战纪念地及纪念馆,与纪念馆负责人交换了二战史料,与近代史、二战史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双方交流过程中,他们在把中国二战历史地位、贡献和日军侵华暴行与战后错误态度昭示天下的同时,通过对当年中国东方主战场巨大贡献的解释与宣讲,使得长期被西方主流舆论排斥、贬低的中国二战地位和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纠正。这项活动除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空前的苦难,对二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事实,呼吁全世界的人们反思战争,珍视手中的和平生活,远离颓废、努力工作和创造之外,这个揭露战争的残酷,展示和平的美好的活动又多了一重向后人示范的意义

新近在老木和德国作家兼诗人穆紫荆的共同倡导下,欧洲华文诗歌会于2016年1月5日上午成立。这是一个专门为欧洲的华文诗人们所打造的微信平台和诗歌和思想交流园地,是为了让心念中华文化的海外诗人们通过这个平台,以自己喜欢的不同诗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乡愁,娱人及己,实现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以滋养生命、陶冶情操、寄托情感。这是一抹"西方文学天空上的东方云彩"。目前欧华诗歌会已经拥有了来自捷克、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荷兰以及西班牙的诗人共22位。大家正在合力一起书写欧洲华文诗歌的新篇章。



热爱写作的温妮

温妮,或汪温妮,其实都是笔名,本名叫汪永。生活在捷克嘛,还有个外国名:Yong wangová Bohmová。1986年,温妮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这所大学位于重庆北碚,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距重庆主城区有四五十公里。该校前身是清末1906年创办的川东师范学堂,如今扩大为西南大学。是很有名气的高等学府。北碚又是抗战时期老舍、梁实秋等大作家住过的地方,文风鼎盛,《四世同堂》和《雅舍小品》就在此写成。温妮在该校学习几年,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毕业后曾在四川纺织专科学院(现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任教员。并在四川文化教育智力开发中心做过编辑。

如今温妮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经常为当地华人报刊撰稿。这位中文的科班,早已是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成员。近年来又成为世界海外女作家协会成员。现任捷克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说起对写作的爱好,温妮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要写作》。文中回忆到:

据说当我满周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让我“抓周”,以此来占卜我今后的前途命运。我爬到众多的物品前面,既没有抓镜子梳子,也没抓口琴笛子,更没有抓钱,单单只挑选了一支笔!我父亲看见后,即高兴又有点忧愁,轻轻叹了气,他高兴的是我有点像他,会喜爱文学和写作,忧愁的是我的这个“命运”会不会像他——又穷又坎坷!

于是父亲想改变我的“命运”,从小就故意不介绍文学作品给我看,但他又不自觉的给我讲故事,什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等,讲得是栩栩如生,我听得是如痴如醉,听完后,又去讲给我的小朋友们听。

父亲渐渐发现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马上开始纠偏,带我报名参加了学校乒乓球队,并自告奋勇当陪练,在他的严格监督下,我的球技迅速提高,进入了市少年队,在已打出成绩的时候,教练却发现了我是个满心脚,步伐的启动和速度受到了天然的制约,也就是说我没有可能成为专业运动员。

父亲不得已,只有改变他的“计划”,于是鼓励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总之就是不能学文学和写作,但命运赋予我的资质是任凭我如何努力都学不好“数、理、化”,要想用数理化的分数去考大学就成了“痴心妄想”,无可奈何,父亲只得在担忧中默许我考文科,父亲想:考大学、学中文总比下放到农村当“知青”好!

总之,父亲尽他之所能不断的跟我的这个“命运”搏斗,不停的给我灌输写作的危险和困惑,文人的命运多舛,还有那以写作为生的艰辛与可怜等等,真是深入到了我的心中,如果说他的这些“工作”有所成效的话,那就是我决定了不以写作为生活来源,而把它作为了我的兴趣和爱好,大概这也是我的真正“命运”吧。

温妮1992年来到捷克,像大多数九十年代到国外打拼的华人们那样,除了忙业务,成家育子,还要顶着很大的生存的压力。于是把自己的专业变成了业余爱好,而且连这个业余爱好也只好在零碎的空余时间里完成;基于这样的状况,温妮开始利用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写些描述捷克民间人文特色的散文,对东西方文化进行观察对比,和思考。她的文章少有浮光掠影的空泛叙述与赞叹,更没有在网上“扒”资料的痕迹,她总是对身边日常生活深情关注,在有了切身体验后,用浓郁的笔墨描绘捷克民间风情和风俗,真实地反映了捷克人的思想情怀和生活,基于这个特点,她的文章曾被多家媒体采用。

汪温妮是文学科班出身,在大学里就养成了对各种思维和体裁写作的广泛兴趣,不光写散文,游记,杂文,还写小说、电影剧本和诗歌。早在1991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中篇历史言情小说《辛亥第一枪》;后陆续创作《闯东欧》系列叙事散文;1998年和珠江电影制片厂编剧合著《布拉格有张床》电影文学剧本;2005年起开始写杂文和记叙文《在捷的中餐业》,《介绍捷克菜肴》,《记捷克民间的鲜花节》,《记捷克的禁肉节》;还有散文随笔《温妮海外龙门阵》系列,着重介绍捷克的民俗风情。

不少作品发表在大陆的《人民日报》,《西南旅游》杂志,《四川烹饪杂誌》,香港《文综》杂誌。当然在捷克的《捷华通讯》和《华商导报》刊登的就更多了。

温妮的作品脍炙人口。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过的就不少,连自己都记不清准确数了。其中有:《布拉格鞭春》,《捷克汉学家的中国梦》,《飞翔,是你的使命》,《我不说再见{外一首}》,《爱的誓言{外一首}》,《我流泪》,《孤独的魔法师》,《吃小苹果的小蜗牛》等等。我们知道,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门槛很高。温妮能在海外版大量地发文章,其文学水平自然是不低的。

现代诗歌温妮也写了不少。当然,她开始慎重地写诗,那是到了布拉格以后的事。老木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评论温妮的诗歌。文中分析道:

温妮开始认真写诗以后,对诗歌有了新的理解。按她的话说,是找到了一个更加简便快捷抒发文学情怀的新方式。毕竟,繁忙的温妮没有大块的时间,诗歌让温妮的文学情愫找到了新的抒发的方式,释放了自己压抑了许久的文学意愿。

 虽说,温妮写诗是近几年的事,但因她有较扎实的文学底蕴,所以结构章节的功夫,用字遣句准确早已不是问题。况且早年上大学时正赶上读诗写诗的那一波时尚,早就试写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鉴赏力也打下了根基。她曾在私下与我交流过有关诗歌的体会,说喜欢字句巧妙平实,内涵深刻的诗歌。很显然,她正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比如她的《花之跃》:

摇摆过

在东风西风吹过时

坚挺过

在狂风暴雨到达时

困了 累了 也倦了

放下吧

把一身的疲惫抖落

把一生的骄傲忘掉

将自己收紧

幻化成一粒饱满的种子

来一次大旋转

以最优美的姿势

跃入沃土

……

 这首看似是写花的小视角的诗,但却隐含了两种内涵。一是诗人个人的奋斗经历,二是展现了海外华人出国后普遍地放下身段,适应环境,选择了最基础的谋生方式从头干起,自强不息地牢牢把握着自己命运的缩影。同时也表达了失去过去某种所有的淡淡的失落以及随后的奋争愿望。

 诗歌里面也包含了诗人对过去所拥有的“成就”的放弃,要把之前包括荣耀、成就等所有的一切“收紧”,回到种子对大地深情的原点,来一次新的征途。简单一个跃字,既有勇敢的面对,又有对未来的新的憧憬和愿望。

摘录这一段评论,就知道了温妮的功底。她一直坚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理念。基于她的这种理念,温妮形成了她个人的诗观,她喜爱用各种形式和风格来表达她的思想情感。她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一样,是值得文学评论家认真研究的。


文武双全欧非子

欧非子也是笔名,原名翁锡鸿,温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编写、出版过浙江城市地理温州篇。1994年来捷克发展。2012年担任捷克华文作家协会轮值会长。现为捷克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美国彼岸诗社古诗词主编。

欧非子不仅诗文俱佳,而且是武林高手。其武术生涯开始于12岁。他自谦说,要成名家,这岁数嫌晚了点。他的家就在温州鹿城区海坛山不远的地方,假日的清晨常在这里练练。而正式习武的地方在市内的华盖山上,那里有他先后二位老师。跟着名师进展神速,还得到了一次拍摄武打片的机会。他展示了一张照片,是拍武打片中途停下来拍一张合影。他说,“照片上握长枪的是我。站我左手的是我的第一位武术老师赵阿新先生,他是铁拳头,误伤过人,坐过牢。第二位也是教我时间最长的武术老师,是刘百川武术大师的关门弟子林瑞云先生。我右手是浙江首位武术硕士、时任温州武术院院长的袁镇澜先生,现在他是温州体育学院领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武术教授。他的学生有国家跆拳道总教练陈力人先生等。后排我的最右边是我的挚友国际级武术裁判余自力先生。”

练武不忘学习,欧非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南大不光学习条件好,还很重视体育,特地请来著名武术家费隐涛先生担任南京大学武术队教练。他儿子是我国醉拳金牌得主费玉侠先生,也是南大武术队教练。一代武术英豪,父子同在南大执教,堪称武术史上的美谈。欧非子以扎实的功夫,担任南大武术队队长,直接受教于这二位武术大师。技艺精进,亦成武术大家。

早在1985年欧非子就考取中国国家一级武术裁判。1987年六运会桔花杯武术赛,他就是裁判。还担任过温州、浙江、捷克、欧洲武术比赛裁判和总裁判长。他在捷克,做布拉格武术馆教练,捷克少林武术协会会长,手下学艺的捷克弟子,何止几百,使中国的国粹——武术扬名海外。他曾带领捷克共和国武术队参加郑州国际武术节,一个摘了银牌,一个拿了铜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海外卷中,还有他的介绍呢!

能把中国武术传到捷克,这是欧非子倍感欣慰的事,他写下诗词:

满庭芳 捷克教武

雪剑银枪,柔情侠骨,清场月色朦胧。

亦文亦武,把酒味无穷。

异国莘莘学子,好生个,习武成风。

汗干未?艺高有赏,金奖锦旗红。

千辛夸一笑,严冬盛夏,猛虎蛟龙。

紧握手,欧中武友情浓。

不意萍踪羁旅,此收获,且慢称功!

凭肝胆,肃然正气,天际跨长虹。

这首诗词写得好,难怪人们都称欧非子文武双全。2008年他应邀与国内著名网络诗人合作出版《七子舞韵》诗集。2016年主编《当代名家诗词三百首》合集,该书美国出版,全球发行,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收藏号: 2016910638)。他远居捷克,却能被推举为国内新浪《诗盟》圈主,没有过人之处,行吗?

关于写诗,欧非子有心得:“诗宁浅显,贴近生活。切忌每读必翻典查辞,于意境、文采无补!不必强摹唐宋,虽得古味,却永居古人之下!诗重情境交融,有感而发,意态多姿。切忌生凑硬拼,求形式而失诗味!”我们再读两首:

南大二绝

钟山静静临江岸

以往春秋付水流

犹记南园花色艳

淡风疏影月如钩

秋淹母校金铺路

浪漫石城醉抱书

同砚稚年惜忘事

香飘大地赛珍珠

最后一句,略作解释。南大有一座赛珍珠雕像。赛珍珠本名珀尔•巴克(Pearl S. Buck,1892-1973),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江苏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后来又在金陵大学任教,前后在中国约40年之久。1932年凭借她在南京时创作的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更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当年的金陵大学校园就是今日南大的校区。

说起南大,那可不是一所普通高校。其校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师范学堂。1920年,升格为“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全国继北京大学之后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名师云集。1928年改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解放后,中大失去了首都办学的优势,改名为南京大学,但仍不失为全国一流的文理科综合大学。欧非子来到南大,在它美丽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度过了难忘的五年。

地理学是个文理兼通的学科。有了文学的根底,再加上理科的培养,欧非子又朝着科幻小说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爆炸的金属钠》和《蓝色梦幻》等科幻小说,其中《奇怪的石头》获《少年文艺》(南京)杂志年度奖。这在海外华文作家中是少有的。

2013年,欧非子把他历年来所写的格律诗和科幻小说结集,在香港现代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欧非子诗文》,全书202页。文友阿咚为之作序,他幽默地写道:

“汉语中有个出于叫‘文武双全’。那意思是说一个人既满腹经纶可遨游瀚海,吟赋诗文,又身怀武艺可驰骋疆场,行走江湖。……

我羡慕嫉妒恨。

我羡慕欧非子。练武不易,要有天分且需吃苦耐劳铁骨钢筋。写诗不易,需有天资且要恒心永驻性情绵长。他欧非子都占了。

我嫉妒。我嫉妒欧非子。他怎么把好事都占了?

我恨呐。我只能恨我自己笨。我不敢恨欧非子,我‘武’他不过!”


捷华作协和作品集

早在2006年,老木、温妮和欧非子等文友就开始了互动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捷克华文作家协会”,老木任首任轮值会长。如今捷华作协已由原来的四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协会成员包括企业职员、中学生、农场主、餐馆老板等,均业余从事写作。协会采用理事会推举,全体成员举手表决通过的选举制,来选举协会主席和其他工作负责人欧非子2012年做过会长,温妮担任现任会长。

这个由侨居捷克的华文写作者自愿参与的组织,通常每年举行3-4次聚会,通报情况,展示各自新作。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取得骄人成绩。大家商议出一本协会作品集。作为这个社团成立几年来的纪念和总结。

书名为《布拉格花园》,2012年出版。这部作品集约20万字,有古体诗词、现代诗歌、科幻小说和散文,也有纪实的新闻特稿。书中除了老木、温妮和欧非子3位作家的作品外,还收进了杜衡、润龙的诗歌,黄频的特写、徐冬冬的随笔、陆杰克的小说和陆汉斌的散文。从中可以窥见捷克文坛水平之一斑。

主编老木在跋中说:“捷华作协的成员来自大陆不同的地区,工作在捷克的不同城市,从事着各自不同的工作。是对于中文写作的爱好与迷恋让作者们走到一起,结成社团。大家相互之间在文学上、思想上的交流,既有‘淡如水’的淡泊名利的特征,又有‘浓于水’的情感互助。大家在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中,结成了真挚的友谊,激发了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的动力,加深了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在写作和交流中获得了灵感和快乐。

遗憾的是这本合集由于立意较迟,定稿仓促,文友们的一些文章未能尽数如意收入文集中。好在这是捷华作协的第一本书,之后还会不断出版续集。相信捷华作协的作者们在此后的日子里一定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美篇章,让波西米亚里花园里的中国文化花朵开得更加绚烂、更加美丽。

这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10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lno.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43121.html

上一篇:民间藏书家 友情故事多——王新川
下一篇:“乐圣”贝多芬故居(德国波恩)
收藏 IP: 80.171.101.*| 热度|

1 樊采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