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民间藏书家 友情故事多——王新川

已有 4042 次阅读 2017-3-29 02:02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新川藏书


作者高关中(德国汉堡)2017/3/20

在采访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教授的时候,得到了他的有力支持。他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采访”,群里有20多位他的朋友、同学、弟子,便于我请教和搜集材料。我在群里贴出了采访的题目框架。一位取名“清风无影无踪”的网友提出,“杨老师翻译的作品,在译界和读书界都有较大影响,可否学学柳鸣九的文章,增加‘赠书题词背后的交谊’,与读者群的互动这部分内容……”这是个好主意,我马上考虑增加相关内容。提出这个建议的是谁呢?几次沟通,才知道,“清风无影无踪”就是有名的蓉城民间藏书家王新川。


藏书过万卷文学名著多

古代和近代的藏书家多为达官贵人、学者名流等具有财力和社会地位之人。年代久远的例如明朝的范钦(1506-1585),官至兵部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专门建有藏书楼,这就是今天宁波的名胜天一阁。他的藏书,清代修《四库全书》都要用到。近代的如张元济(1867-1959)不仅自己是藏书大家,而且为商务印书馆办起涵芬楼藏书,可惜毁于日寇的炮火之中。梁启超(饮冰室)和郑振铎(玄览堂)也都是著名的藏书大家。

那么,王新川的情况怎样呢?其实他并不是一个钱多的“土豪”,也不是达官贵人,但他对书籍的嗜好,对读书的热爱,对藏书的热忱,却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他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达到了可与译者、学者“华山论剑”的高度。

王新川1962年出生于四川温江,祖籍安徽宿州。他的父亲,大学程度。19451月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淮河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也正是因此缘故,他在成都安下家来。王新川的母亲,也是大学文化,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师。受家庭熏陶,王新川从小喜爱文学和中国历史。他回忆说:“我是个书痴,母亲是自己的启蒙老师。我们那个时代没什么名著可以看,我最早接触名著的机会就是看《西游记》、《说岳全传》的连环画。1975年,我读初一,就在朋友那里借来石印线装清版《精忠说岳全传》,还是繁体字的书。后来,母亲在学校图书馆给我借了《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红楼梦》等书,父亲总说那些书部分有禁书之嫌,可是我妈总说,让他看吧,这就成就了我爱上书的第一步。”

1979年高考落榜后他参加银行工作,1983年考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31986年脱产就读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三年制金融专科专业毕业;2003年考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5年本科毕业于信息与技术经济管理专业。他长期在中国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工作,是经济师、高级专员。

在工作之余,王新川坚持读书从不间断,出差或旅游都带着书,几十年来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历史和艺术等经典作品。他也特别喜欢收藏书籍,持之以恒,成为一个在蓉城颇有名气的藏书家。

17岁领到工资的第一个月购买巴金的《春》开始,每月的工资大多花在了购书上。他平时过着清俭的生活,但买书舍得花钱。现在藏书竟多达万余册。有一次搬家,这些图书装满了整整四卡车。

在王新川的大量藏书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个重点,他购买了几乎所有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全集,文集等大部头,他往往购买数套。就德语文学而言,歌德、席勒、莱辛、格林兄弟、茨威格、施笃姆、布莱希特、黑塞、里尔克、荷尔德林、伯尔、迪伦马特、卡夫卡、托马斯·曼、君特·格拉斯,乃至瑞士德语当代著名作家施塔姆( Peter Stamm)的作品应有尽有。国内各出版社出版的杨武能翻译作品、文论他几乎都予以收藏,且基本上都是多本套。

 

与翻译家交朋友

难能可贵的是,王新川并不是藏死书,而是藏读结合,读研结合。在阅读中与数十位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作家和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经常与他们探讨、交流阅读心得和翻译得失。他运用自己的藏书写出“但丁《神曲》、《新生》不同译本的比较”这样的论文。

不少国内当代翻译家,都在他的藏书上留有题词。例如《雨果文集》的主编、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军人物、理论家、散文家、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柳鸣九在他的书上留下题词:“有正义感的人都尊崇雨果,热心读者王新川先生惠存”。柳鸣九在至友人的信中评价“王新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书籍收藏家,很有水平,远非一般的学术文化读者所能比。”

王新川与多语种翻译大家智量(1928-)也交上了朋友。智量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他在“非人”的年代,坚持翻译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香烟纸上、卫生纸上、敷窗纸上、小学生作业本处处都留下了最初的译稿笔迹。在俄语文学翻译家戈宝权力争下,智量的译作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作为《普希金选集》第五卷率先出版。智量还采撷自己在西北边远地区“劳动改造”生活素材,艺术性地完成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已有作家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竞相出版。王新川写下读后感《一段不能忘却的悲惨历史》。就这样王新川成了研究智量著译的行家里手,应邀参加了智量个人图书及翻译成就研讨会。两人成了忘年交。


与德语文学翻译家的友情

在与译者交流的过程中,王新川与翻译大家杨武能也成了朋友。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国内知名的两个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相继推出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杨武能与侯浚吉译本。这两种版本王新川在第一时间均购买阅读。可以说,从那时他就已经开始“认识”杨武能老师了。后来,阅读杨译作品多了,日渐产生仰慕之情。2013年遂向杨老师去信至原工作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请代为转交信件。在焦急地等待中,好不容易熬过了“漫长”的近20天,收到了杨老师委托在国内的亲戚告知自己尚在德国,要次年才能够回来。回来后再联系吧!王新川一颗悬着的心虽然落下了,可是这对他来说是无比漫长的煎熬,是无法形容的。在彷徨、浮躁、焦急与盼望中,201442日上午王新川意外惊喜地收到杨老师打来的电话,告知自己刚回国在成都的家中,稍待处理完国内的事务后,可以挤出一点时间来。就这样,王新川于2014412日上午第一次在川大南外其居所“府南竹苑”见到了心中尊崇的著名翻译家。王新川迫不及待地与之合影,了却了一桩心愿。

杨武能也和柳鸣九一样慧眼识人,在与王新川的接触中建立了深深的情谊。二三事可以看出他们的情谊有多么深厚:

其一、20151012日重庆图书馆举行“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仪式。开我国省级图书馆为健在著名翻译家建立文献专馆之先,其意义重大。受邀出席活动的都是文学界、译界名流及新闻界媒体人士,而王新川先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受邀参加。在仪式上王新川以“读者兼藏书家”名义捐献了自己收藏的部分杨武能作品,包括他自己珍藏的一套河北教育出版社的14卷《歌德文集》(杨武能主编),以及其收藏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维特》,这是杨老师的签名本。这件事让我对这位藏书家更是肃然起敬。

其二、在王新川的签名藏书中,以柳鸣九、智量和杨武能最多,尤以杨武能为最,目前至少收藏有杨武能签名书不下百本。杨武能为其耗尽心力主编的河北教育出版社“世界文豪书系”14卷版精装《歌德文集》四五整套一一签名钤印。王新川拿出珍藏的1981年版《少年维特的烦恼》时,杨武能写下“《维特》第一版对译者本人和收藏家都十分珍贵!我怀着欣喜和感动,为新川友题写几个字”。杨武能还在北京燕山出版社版《魔山》签名落款“江口译翁”,并亲口对王新川说这是首次使用这种签名,可见杨老师对王新川的厚爱程度。

其三、杨武能每次从德国归国总是要打来电话,询问有什么书需要签名,他们每次也都会相见。近年来他回国长期居住在家乡武隆,但每次因承担的歌德研究课题到成都,他们总会约见。还主动提出想来看看王新川的书房。2016924日,杨武能到成都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在来到王新川的书屋,并高兴地在堆积如山的书旁拍照留念。之前有宁波大学教授、德语系主任、翻译家陈巍,之后有英语文学翻译家刘荣跃先生,而杨武能老师是迄今来访的“名气”最大的著名翻译家。从他那惊叹的眼神里王新川看到了赞许和鼓励。

王新川告诉我,在德语文学中,杨武能译文的风格他尤其喜爱。那译作生动的语言,清晰、流畅、自然清新,深深感染了这位读者朋友。他形容杨译《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曲催人的“抒情诗”、杨译施笃姆《茵梦湖》“在那青山那一边......”是一曲追忆青春的恋歌;杨译《浮士德》与钱春绮译的《浮士德》,是一座高山中高高耸立的两座“珠穆朗玛峰”,令人仰视。

杨老师儒雅、谦逊、平和的人格魅力深深地令王新川尊崇和爱戴,而王新川也表示会用阅读、阅读更多的杨译作品来回报这种关爱。

照片7张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ldn.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42242.html

上一篇:欧洲之父名舒曼,欧盟庆祝六十年
下一篇:捷华文坛三剑客:老木,温妮,欧非子
收藏 IP: 78.54.100.*| 热度|

3 樊采薇 罗小青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